友好往來 當前位置: 首頁>友好往來
吳海龍會長在“讀懂中國”國際會議閉幕式上的致辭
2018-12-20
字號:
小
中
大
2018年12月18日
北京飯店?北京宮
北京飯店?北京宮
各位嘉賓,
“讀懂中國”的會是否圓滿?是否成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我作為主辦方之一的代表,不能“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結論應由參會的人來下。但有幾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會議的安排是豐富的,會議的發言是深入的,會議的話題是熱門的,會議的層次是高端的。
這次“讀懂中國”的會開得恰逢其時,正值世界面臨著新的問題和選擇,中國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世界往哪走?中國如何辦?對這一系列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顯然十分必要,十分有益。正因如此,這次會議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格外重視。習近平主席發來了賀信,李克強總理接見了外賓,楊潔篪主任作了演講。這些都是對“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的有力支持和高度認可,使我們備受鼓舞。
通過參加這次會議,我對“讀懂中國”有了一個再認識和再理解。“讀懂中國”聽起來似乎是讓外國人更多地認識、了解中國,其實不然。“讀懂中國”首先是中國人自己要懂得中國。自己不了解自己,何能讓外國人了解你呢?“讀懂中國”還需要中國先讀懂世界,包括讀懂美國、讀懂英國、讀懂歐洲和讀懂其他國家。這是讀懂中國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知道外界怎么看中國,關注中國什么?擔憂中國什么?期待中國什么?從而才能回應外界的關切,消解他們的憂慮,增進與他們的互信。因此,“讀懂中國”既是一種“自讀”,又是一種“互讀”。這是我的第一點感受。
我的第二點感受是,“讀懂中國”關鍵是要讓外方能聽懂我們的語匯,聽懂我們的故事。我們不能在自己的一套話語體系中轉悠,不看對象,沒有針對性,一發言就是一大堆的抽象概念,一大堆的哲理說教,一大堆的排比對仗,讓外國人聽得云里霧里,不得要領。
第三點感受是“讀懂中國”需要有更多的交流互動。本次會議發言者多,提問的機會少,互動的時間無。中外雙方在兩條平行的線上運行,自說自話,缺少交匯,缺少碰撞,缺少互動,失去了一個深度探討和辯析的機會。這有一些缺憾。
最后一點,我想特別提醒我的中國同事們,你們凡是通過視頻呈現在會議上的圖表、照片和文字,如能標注上英文,這樣對于我們參會的外國朋友讀懂你們、聽懂你們,無疑是十分有幫助的。
“讀懂中國”的年會就要結束了,但“讀懂中國”的活動遠沒有結束,還要繼續下去。“中國還要做更多的工作”,這是與會外賓的大聲疾呼,這讓我感到震顫,也值得我們深思。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向外界回應、解釋、說明、表達。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中國的故事,依然任重而道遠。“讀懂中國”需要持續不斷,久久為功,方得始終。
來自各國的朋友們,我們非常感謝你們在本次會上提出的許多建議、思考和警示。你們不僅自己要能認識中國、理解中國,能聽懂中國故事,也希望你們能引導外界正確客觀地看待中國,把一個真實的中國介紹給世界,搭起一座中國與世界彼此了解和認知的橋梁。如果能做到這些,那么“讀懂中國”的活動就一定更有實效,也更有積極意義。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將一如既往,為辦好這項活動,出錢、出人、出力、出智,做出我們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