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往來 當前位置: 首頁>友好往來
弘揚創新之道 助力生態文明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吳海龍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分論壇上的講話
尊敬的戴秉國前國務委員,
尊敬的諶貽琴副書記,張群山副主任,
各位嘉賓,朋友們:
很高興有機會到貴州來,出席外交部和聯合國駐華系統共同舉辦的發展問題分論壇。貴州是我很尊敬的老領導前國務委員戴秉國先生的家鄉。很多年前我曾來過貴州一次。一下飛機看到沿途的景象,給我留下的印象是:貴州是一個貧窮、落后、欠發達的中國邊陲省份。今天當我再次來到貴州時,我看到的另一番天地和景象。天空是那樣的明凈,植被是那樣的茂盛,空氣是那樣的清新,而貴陽又是那樣的現代、時尚和秀美。更令我欽佩和贊嘆的是,貴州在保持著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建設了今天這樣一個優美的生態環境。貴州是怎樣做到的?這是一個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問題。
也許貴州人能講出許多他們的經驗和體悟,但不因循守舊,不走前人的老路,在汲取歷史教訓的基礎上,開拓出一條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的新路,“求變創新”無疑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啟迪和經驗。貴州人民為全球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一艱巨而富有雄心的目標做出了示范。他們的實踐表明,推動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現,必須要有創新意識,要從理念創新、機制創新和行動創新三個方面著手。
理念創新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指南針”。理念也是心態,戴秉國國務委員有句名言叫“心態往往決定著生態”。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核心是統籌發展和環境兩大問題,既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又改進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管理。貴州建設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是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這是貴州人的智慧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融合貫通,堪稱一項重要的理念創新。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向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所致賀信中,表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生態文明理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并寫入了聯合國決議中。這充分說明,生態文明理念是貴州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不僅能夠指引中國發展,也應該讓全世界受益,為全球推進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指導。
建設生態文明,絕不是“餓著肚子看藍天”,而是生產和消費模式的革命,需要在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上作出改變。中國愿同各國共同努力,持續踐行、不斷完善生態文明理念,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持續推進落實發展議程,為人民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體制創新是落實發展議程的“奠基石”。萬丈高樓平地起,在發展議程落實工作初期夯實“地基”、做好體制機制建設至關重要。發展議程涵蓋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17項大目標和169項具體目標,不能在個別領域單打獨斗,應該整體綜合加以推進,下“一盤棋”,打“組合拳”。這就需要在落實機制上推陳出新,改變條塊分割的做法,加強跨領域、跨部門協調合作,有效整合資源,統籌規劃分工,形成有效合力。這也是貴州人在推進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的另一條重要經驗。
從全球層面看,落實發展議程要順應形勢需要,建立一種新型的伙伴關系和命運共同體。聯合國發揮統籌協調的中心作用,世界各國政府加強各領域的合作,全球發展機構、多邊金融組織以及跨國企業等利益攸關方能發揮比較優勢,參與其中。落實發展議程要堅持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的制度安排,不讓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掉隊,提升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人參與落實議程的獲得感,讓大家都感受到發展議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利,而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政治宣言。
行動創新是發展議程的“助推器”。500多年前,明朝學者王陽明提倡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貴州龍場頓悟了“知行合一”的真理。我想,落實發展議程也要做到“知行合一”,既要有指導思想和頂層設計,更要有具體的落實和務實的舉措,特別是創新性的行動。貴州有今天的藍天、綠水和青山,不是喊出來的,是靠貴州三千多萬兒女的頑強拼搏干出來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現必須要喚起全球的重視,動員全球的力量,發起全球的行動。這也就是中國作為今年G20主席國為什么把可持續發展議程問題列為會議核心議題的根本考慮。
三年前,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在有關國家之間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走上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一帶一路”倡議為推動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有關國家要抓住這一機遇,通過參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更好更快地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
朋友們,
推進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世界永遠在路上,永無止境。就像一位歐洲政治家說過的,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