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和平最符合人民利益、最有利于人類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在第六屆世界和平論壇上的晚宴演講
(2017年6月24日)
今年是世界和平論壇的第六個年頭。清華大學和閻學通教授以及論壇的團隊可謂嘔心瀝血,為增進中外了解取得好的效果,在此向你們致敬。
今年5月下旬,中美智庫聯合研究的中方報告在北京發布的時候,同步舉行了以“超越分歧,合作共贏”為主題的研討。當時學者們對海湖莊園之后中美關系的發展有很多期待,同時,大家對當今世界前景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美方學者對中國的國際意圖提出很多疑問。我觀察,國際戰略學界有的專家看問題比較固化,有一種“國之交,你贏就是我輸”的思維方式。這樣的研討很磨人。
為給討論帶進一些新鮮空氣,我們邀請了幾位新經濟企業人做午餐演講,包括的有騰訊、京東、摩拜單車和快手。他們的講話展示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絡應用技術發展速度之快、創新力量之巨大,不僅給美國學者、也給中國學者帶來了新鮮的感受,向我們提示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我概括一下他們的觀點就是:追求自己快樂,與他人分享快樂。
研究國際關系的學者壓力感無時不在,容易陷入分析和預測的困境。我在想,如果國際行為體少考慮如何打擊或者防范對方,多考慮如何創造和分享機會與快樂,世界豈不更好?這個想法也許過于理想化,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國新經濟人的成功反映了改革開放在新時期取得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中國成功保障了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很難想象在一個戰亂或者是動蕩的環境中,能誕生這么多充滿活力的創新成果。因此,和平最符合人民的利益,也最有利于人類的發展。
在今天的世界和平論壇上,圍繞中國如何在世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豐富的研討。確實,中國這樣一個大規模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對世界帶來的影響和沖擊也是難以完全預料的。現有的國際利益結構將如何調整?全球市場和資源格局將如何支撐?中國會是什么樣的力量、發揮什么作用?全世界都很關心。
這樣的討論對中國人來說是比較陌生,但我們已經不能回避。世界正在重新審視中國,中國也需要確定新的歷史方位,正如習近平主席講的,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這三個“前所未有”正是當代中國的新坐標。
今天給了我一個很寬泛的話題,讓我講“任何愿意與大家分享的想法”。
我想講的第一點是:對于中國人來說,眼下最重要的還是走好自己的路,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改革發展目標,落實好“十三五”規劃,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不斷完善法治建設、提高綜合治理能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 ?
一直以來,中國人以發展為“硬道理”,現在和將來都是如此,但是,“發展”的成功也推動著發展的內涵升級,不再是單純地追求GDP增長,而是有質量的發展,綠色和均衡的發展。同時,隨著財富的增加,社會對公平分配和從嚴治理的要求也提升了。總之,中國的發展并不均衡,還有短板,路上的陷阱和坎坷也不少。因此,集中力量發展好自己、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各種難題始終是中國黨和政府的重中之重。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對外政策必然要反映國家最根本的利益,放在現在具體地講,就是要為實現國家的發展目標構建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并且確保中國的成長和人民實現富強夢想的進程,不被干擾和中斷。
我想講的第二點是:中國要準備好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更大貢獻,為人類的未來承擔更多責任,我們的社會需要培育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對時代主題的正確判斷和順勢而為是中國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同時也必須看到,維系和平、促進發展的因素和挑戰和平、阻礙發展的因素都在增加。當前和平面臨的主要挑戰不再是大規模戰爭,至少大國之間的戰爭因為核武器的存在而繼續得到制約。但是恐怖主義、混合戰爭、“涼戰”等新型或新舊形態混雜的挑戰越來越復雜。
然而,國際安全的機制并不健全,難以形成合力,如何構建全球安全管控是一個大難題。聯合國維和機制是最能代表共同安全利益的,但不足以防范和應對所有挑戰。而美國作為世界軍備最強的國家,堅持以軍事同盟體系作為全球安全支柱,但這個同盟體系是排他性的小圈子,不僅不能包容和關注非同盟的安全利益,也無法解決當今世界的許多安全難題。事實上,恰恰是美國一些戰略失誤加劇了安全挑戰。
面對新的安全環境,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這樣的新興大國,都應探索新路徑。剛剛舉行的首輪中美外交安全對話涉及到許多重要的安全問題,這樣的對話體現了兩國在國際安全問題上尋求協調與合作的努力。
人類歷史上,新興大國崛起的過程,也是世界利益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國的成長與世界現存結構體系之間無可避免的會形成某種“張力”。歷史的教訓是,大國在處理這類矛盾時容易出現沖突。中國要避免這種結局,就必須探索能協調彼此利益的新范式。正像人們能從共享單車中獲益,國家也應能從共享和平、合作共贏中獲益。
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呼吁國際社會攜手邁向共同發展的新時代。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倡議,主動向國際社會提供新型公共產品。這些主張和倡議突出共商、共建、共贏的理念,形成一整套新的思想體系,是對世界變革的積極回應,堪稱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理論創新。這些倡議在實踐中被證明是符合現實和國際社會需求的,當然也會遇到新的問題,需要在解決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我想講的第三點是,中國要不斷提高與世界打交道的能力。李光耀可能是對中國的成長很有前瞻性預見的人。他曾談到,中小國家將面對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人”。這些年,周邊和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政策和外交行為非常關注,我們需要對外界的反應保持敏感,及時回應,更好地增信釋疑。
大國需要有比較好的輿論動員能力,需要與國際社會保持多層次和有說服力的溝通,為此,我們需要不斷提升和更新參與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所需要的外交、國際法、輿論和經濟等方面的手段和能力。我想,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國人保持謙虛謹慎的學習精神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當中國的利益與他國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應該如何選擇?如何向國際社會做說明?大國不難使用強制力解決分歧,但如何管理后果卻是無法逃避的難題。歷史評價一個大國是否成功,不光看它如何施展實力,也要看它如何促進人類的共同進步。
我們在踐行習主席提出的理念和主張上,需要腳踏實地地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今天談的,是我對中國成長的一些粗淺看法。愿意與大家一起繼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