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從數據看中美經貿合作的發展
周世儉
一、中美雙邊貿易迅速發展
2017年一改連續兩年的疲軟,中美經貿合作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出現了可喜的現象。
2016年,美國經濟疲軟。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出現了2010年以來的低谷。中美經貿統計無論是總額、出口、進口,甚至貿易平衡四個方面,雙邊的統計都出現了負增長。中方統計當年貿易總額下跌了6.7%;美方統計貿易總額下跌了3.6%。另外,由于美元走強,美對華出口額連續兩年下降。
上述情況在2017年得到了扭轉。中方統計中美貿易額5837億美元,增長12.3%,對美出口4298億美元,增長11.5%, 從美進口1539億美元,增長達14.5%,貿易順差2758億美元,增長9.9%。美方統計雙邊貿易額6501億美元,增長9.9%,從中國進口5262億美元,增長9.3%,對華出口1304億美元,增長12.8%,逆差3958億美元,增長8.2%。
2017年中美貿易總額占中國外貿總額的14.2%,相當于1/7。對美出口額占出口總額19%, 若加上經香港轉口為5262億美元,占中國總出口額的23.3%,將近1/4。從2012年起,美國市場就超過了歐盟市場,位居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依據美方統計,美中貿易額占到美國外貿總額16.43%,將近1/6, 從中國進口占到21.84%, 超過了1/5。
與貨物貿易相反,多年以來,中國在服務貿易領域存在較大逆差。中方統計2017年中美服務貿易總額1201億美元,對美出口330億美元,從美國進口871億美元,中方逆差541億美元。
從2015年起,中國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已歷時三年。中美兩國早已互為舉足輕重的貿易伙伴,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二、中美相互投資迅速發展
最近幾年,中國企業對美非金融類投資迅速增長。按照中方統計(不含經第三地赴美投資,例如2013年9月雙匯國際控股公司以71億美元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因雙匯國際在香港注冊而沒有被統計在中國大陸對美投資內),2014年對美投資52.4億美元,增長30.7%, 2015年83.9億美元,增長60%, 2016年200.8億美元,增長139.3%, 2017年78.1億美元,同比下降62% (2017年的下降主要由于美國政府加大了對中國投資的安全審查和限制;另外中國為了穩定外匯儲備從而倡導理性投資)。到2017年底中國大陸對美投資累計為572.7億美元。
據美國榮鼎咨詢公司統計,中國赴美非金融類投資(含經港澳和免稅區)2013年140億美元,2014年119億美元,2015年158億美元,2016年456億美元,2017年290億美元。到2017年底對美累計投資1364億美元。據美中關系委員會會長歐倫斯說,到2016年底中國對美投資提供了14萬個就業機會。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顯示了赴美投資的積極性。美國擁有健全和透明的法治環境、先進的技術水平、訓練有素的職工、廉價的能源、低廉的物流成本、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一流的研發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健全的銷售渠道和龐大的消費市場,任何一種商品打開了美國市場就意味著打開了全世界的市場,從2018年起,特朗普政府大幅度降低企業所得稅,這將會進一步吸引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積極性。作為世界頭號經濟體,美國需要世界的資金來支撐經濟復蘇和重回繁榮。
美國對華非金融類實際投資繼續增長。據中方統計,2014年23.7億美元,2015年20.9億美元,2016年23.9億美元,2017年26.5億美元,到2017年底美對華累計投資826.5億美元。
據榮鼎咨詢公司的統計,到2016年底,美對華非金融類實際投資(含經港澳和臺灣地區)達2280億美元。
中美兩國在相互投資領域也已成為互為十分重要的伙伴。
2008年,中美正式啟動投資協定談判。在2013年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雙方確認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展開談判。在2014年底完成了投資協定的文本談判,于2015年初開始負面清單談判。中方為此做出了極大的努力,負面清單項目從2013年的190項到2017年7月已降到95項。與此同時,中方要求美方減少或停止非經濟因素對企業投資的限制,諸如所謂的國家安全審查。據報道,僅2016和2017兩年,受到國家安全審查而被限制的中資企業項目多達27起,嚴重干擾了中國赴美投資和雙邊合作。
雙邊投資協定(BIT)是中美經濟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達成一個高標準的雙邊投資協定將有助于兩國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提供兩國經貿合作的質量,將邁出建設中美自由貿易區的極為重要的一步,它符合兩國的重大經濟利益。
2017年11月8日至10日,特朗普總統訪問中國。中美簽署了2535億美元的經貿大單,其規模相當于2016年臺灣省GDP總量的一半。其中,中方采購為1088億美元,占整個經貿大單的42.9%。其中包括300億美元采購370架波音飛機,262億美元的芯片、航空發動機和汽車零部件,110億美元的液化天熱氣,50億美元的大豆,此外還有牛肉等項目。
中國企業赴美投資項目1317億美元,占經貿大單的52%。含國家能源投資集團赴西佛吉尼亞州投資837億美元,開發石油和天然氣;中石化等赴阿拉斯加州投資430億美元,開發天然氣和石油;此外,中企赴懷俄明州50億美元開發能源。
此外美國企業來華投資項目5個,金融130億美元,占經貿大單的5%。
以上采購和雙邊投資項目若都能落實將會促進中美經貿合作的更快發展,也有利于逐步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
特朗普政府讓中國企業到美國地廣人稀、經濟相對落后的州去開發項目,充分說明美國想利用中的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協助特朗普實現振興美國經濟的愿望。
這也充分顯示中國政府正在積極努力地緩解美國對華貿易逆差。
三、中美應避免貿易戰
多年以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一直居高不下。但對華貿易逆差在美國外貿逆差所占的比例卻在逐年下降。2014年,對華逆差占到逆差總額50.6%,2017年對華逆差占比下降到45.88%。
中國對美出口的大部分商品是物美價廉的日用消費品,緩解了美國的通貨膨脹,有利于廣大的中低收入人群,等于給廣大的中低收入的人群減少了稅收。
2016年,美國人穿的鞋98%以上靠進口,其中60%來自中國,19%來自越南,10%來自印尼。從中國進口的玩具占86%,箱包占61%,家具占44%,紡織品和服裝占37%,機電產品占27%(其中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占94%,數碼相機占40%,家用彩電占27%)。
在中美經貿合作中,中國物美價廉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美國的高新技術優勢且受到了嚴格的限制。舉例來說,美國若能把能源和環保的高新技術轉讓給中國可獲得上千億美元的商機。但美國政府卻作繭自縛,把商機留給了歐洲和日本。
2017年,特朗普政府濫用貿易保護主義的法律手段。從年初,動用1974年貿易法的“337條款”,到8月14日動用“301調查”,2018年1月22日決定使用“201調查”,矛頭直指韓國、中國和日本的大容量洗衣機,和中國、馬來西亞的太陽能電池板,2018年2月16日商務部長羅斯又宣布啟動“232調查”,報告建議對從全世界進口的鋼鐵征收24%的高關稅,對從韓國、巴西、印度、中國和歐洲的鋼鐵加征53%的高關稅;報告對來自全世界的鋁材加征7.7%的關稅,對來自俄羅斯、越南、委內瑞拉和中國的鋁材加征23.6%的高關稅。據2月16日法新社報道,美國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知名貿易專家加里.霍夫鮑爾說貿易制裁可能導致鋼鐵價格上漲20%,但是鋼鐵報告沒有談及此事將對美國經濟造成的損害。他說:“通用電氣公司、卡特皮勒公司、埃默森公司,所有造橋企業都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商務部提出上述建議之際,白宮正努力推動美國基礎設施的大規模重建。”完全可以說弊大于利。
無論是“337調查”、“301調查”、“201調查”和“232調查”均來自五六十年前的美國國內貿易法。調查的結果不是大幅度提高進口關稅就是設置嚴格的進口配額,這完全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主義。法律是美國人制定的,審案的法官、處理案子的律師、調查員均為美國人士。從哪里去體現法律最基本的要素:公平、公正。最說明問題的是最后審結案子的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六位法官,當他們投票結果為三比三,美國貿易法規定涉案外國企業敗訴,美國企業勝訴!這豈不是典型的“美國優先”?!這完全不符合世貿組織多邊貿易的規則。
2001年,小布什政府發動了鋼鐵“201調查”,最后裁定對外國鋼鐵進口設置嚴格的配額。中國和歐盟等國不服,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聯合起訴美國,2003年美國政府敗訴,撤銷了對鋼鐵設置的進口配額。筆者當年參加中國商務部代表團在日內瓦與美國對簿公堂,親身經歷了勝利的喜悅。筆者建議涉及這幾項調查的國家應當聯合起來到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起訴美國,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美國從1971年開始出現外貿逆差,至今已有47年了,而且日益嚴重。按照美國海關統計,2016年美國對101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貨物貿易逆差。美國的貿易逆差是經濟全球化和戰后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是大規模國際分工的必然產物,是結構性的,很難逆轉。其實,從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進口的日用消費品是對美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必要補充。美國完全可以充分運用享有國際貨幣地位的美元鈔票來應對,歷史早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發生貿易摩擦必不可怕,對話總比對抗強,協商總比動手強。中美兩個大國分別為第二和第一大經濟體,而且互為舉足輕重的貿易伙伴,一旦發生貿易戰必然是兩敗俱傷,誰也不可能獲得好處。不僅如此,必然會拖累世界經濟的發展,這是中美兩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還是那句話,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共贏才是正道。
-------------------------------------
周世儉,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