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幾個理論問題
陳須隆
2012年,中共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2015年,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習近平全面論述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內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2017年1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出席“共商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旨演講,闡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2017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主席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幾個理論問題,我的個人理解如下: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特性
從理論上講,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是“實然”和“應然”的統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繼承和創新的統一。
“實然”是指實際怎么樣,客觀事實與趨勢是什么。其主要內涵是,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都緊緊聯系在一起”,國際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應然”是指應該怎么樣,該怎么去做。其主要內涵是,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并使之在全世界落地生根,各方攜手努力,堅持“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世界觀”是指,從“實然”和“應然”兩個視角把整個世界看作一個各國人民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把自身看作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員和有機組成部分。
“方法論”是指,深刻認識和把握“實然”的規律,并從“實然”出發,強化“應然”的意識與作為,各國同心協力,共同呵護地球家園,把地球村建設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繼承”是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要繼承中外優秀思想文化和光輝實踐。對中國而言,就是要繼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和平發展道路、構建和諧世界等先進思想與實踐。
“創新”就是要與時俱進,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提出新思想新戰略,采取新舉措新行動。對中國而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進外交理論與實踐創新,提出了“一帶一路”、全球治理觀、安全觀、發展觀、正確義利觀、全球化觀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張,在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已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交方略,實現了中國外交思想的重大創新,已經并將繼續指導中國外交實踐的創新和發展。
進而言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歷史必然性與自主選擇性、整體性與個別性、同一性與多樣性、多元性與主體性、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人類發展勢必逐步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其歷史必然性。但如何認識和把握“人類命運”,如何建設“共同體”,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怎樣的方式、速度和成效進行構建,則具有很強的自主選擇性。
“人類命運”既可以看作一個整體概念,有其整體性、同一性要求,有其固有的核心內涵。又要看到,這一概念是多要素、多向度的,其要由多層次、多領域、多疆域、多方位、多主體的各自命運表現出來,必將顯示多元性、多樣性、主體性和差異性。
“人類命運”必然隨著歷史進步的車輪而滾滾向前,前途是光明的,展現其不可阻擋的前進性。同時,其前進的道路必然是漫長而曲折的,也必然會受到發展不平衡規律的支配,展現其長期性、曲折性與不平衡性。
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必然呈現進程特征,理論上可以分為初級階段、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其衡量指標應包括:互聯互通的緊密程度、利益共享程度、發展對接程度、責任共擔程度、價值觀認同程度、共同行動程度等。
二、“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什么關系
在講清“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什么的同時,還應科學界定“我”(中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
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關系是,“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具體體現。“我”之命運與“人類命運”密切相關、息息相通,不可分割,但并不等同,也未必完全同步。“我”與更多其他各方結成命運共同體,其范圍越大、程度越高,就越能反映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越能體現“我”之貢獻和價值。
從主體作用看,“我”可以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者、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還把“我和你”以及“你、我、他”變成了“我們”。正如“地球村”概念把各國人民都變成了“村民”,遍及全球的互聯網把各國人民都變成了“網民”。同時,這一概念必然會強化“地球村”、“人類家園”和“大共同體”(Greater Community)意識。
三、我們究竟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全面而深刻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什么的前提下,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我們究竟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給出的既有解答包括:一是“五共同體說”,即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平等的共同體、和平的共同體、繁榮的共同體、文明的共同體、綠色的共同體;二是“五個世界”說,即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三是“四個世界”說,即建設一個遠離恐懼、普遍安全的世界,一個遠離貧困、共同繁榮的世界,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實際上是“五個世界”說的簡要版;四是“三個世界”說,即建設一個和平發展的世界、一個合作共贏的世界、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五是強調實現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持續繁榮、長治久安”;六是強調把“各國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讓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七是強調“更加緊密”、“攜手共進”、“具有戰略意義”的中外命運共同體。其中最權威的是“五個世界”說,可廣加宣傳。
此外,王毅外長在《共同促進和保護人權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文中,實際上提出了建設一個“在全球范圍內促進和保護人權,讓人人得享人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還通過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這皆可以看作是對“五個世界”說的有益和必要補充。
總之,我們要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該是:一個更加互聯互通、融合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個實現共贏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個具有五大屬性(平等、和平、繁榮、文明、綠色)、享有“五個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個與聯合國偉業高度融通,與聯合國和平與安全、發展、人權“三大支柱”緊密對接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衡量指標不斷走高、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一個中外之間“更加緊密”、“攜手共進”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為什么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我們不能因現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這段話說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的夢想和追求,也是各國聯合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所亟需,縱使面臨復雜挑戰,中國也不會放棄。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確有必要。其必要性是由人類發展的客觀需要和人類的自主選擇性及主管能動性決定的。各行為體惟有乘勢而為,團結協作,才能達成最大共識,形成最大合力,以最優化的方式,建設一個最符合人類共同愿望與美好理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確實可行。其可行性是由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基礎、未來積極趨勢和各行為體的政策選擇與實踐決定的。這包括:一是人類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共同愿望,這種愿望非常強烈,生生不息;二是日益緊密聯系和交匯的共同時空,世界變得又熱又擠又平,各國人民擁有并需呵護承載“人類命運”的共同家園——地球村;三是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不斷加深,共同利益拓展與深化、共同體的擴大與交融勢不可擋;四是作為各國對外政策工具與目標的伙伴關系大行其道,呈現全面化、全球化和網絡化趨勢;五是區域化與一體化不斷發展,為構建地區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動力和基石;六是將天下“一網打盡”的網絡空間,使得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成為時代命題,并具有了現實需要和基礎;七是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通行的原則、精神和機制支撐。
五、該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對于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紐約總部和日內瓦總部的兩次重要演講已提供了很好的答案。黨的十九報告明確提出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方略、總目標和總路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要確立宏偉藍圖、指導原則、基本遵循、總布局總路徑等。尤其要牢牢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五位一體”內涵,并以此作為基本的行動指南。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經濟上,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生態上,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我們要對攸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視現實問題和全球性挑戰作出積極回應,指明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前進方向,其核心是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共贏不要單贏。
我們要進行具有開創性、示范性和全局性影響的偉大實踐,并且推廣其成功經驗,比如不斷“一帶一路”進展。
我們要把握并運用好其整體特征、要素特征、層面特征、領域特征、疆域特征、進程特征、主體特征和多元特征,綜合施策,全面推進,有的放矢,尋求突破。要強化整體性,增大一致性,體現自主性,尊重差異性,保護多樣性。
我們要及時對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理論與實踐,比如地區共同體建設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我們要提倡“大共同體”思維,讓共同體變得更大,朝著開放、包容、共贏、普惠方向不斷邁進。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要把共商共建共享和共生共進共贏作為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金科玉律”。它應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綜合起來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要依據不同地區、不同國別、不同國家的發展狀況,以互聯互通和伙伴關系為抓手,以多領域、多層面、多方位、多空間、多速率進行。多領域包括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層面包括全球、地區、次區域、雙邊、國家、國內地方等;多方位包括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多邊等;多空間包括陸、海、空、外空、深海、極地和網絡空間等;多速率是指根據各國各地區不同發展狀況,有的快、有的慢,要幫助和關照弱小國家、弱勢群體,確保其不掉隊,體現包容、共贏、普惠理念。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努力也正在如此展開,尤其注重著力周邊和本地區,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巨大合作平臺,并努力使多層面、多領域、多方位、多空間的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
最后,必須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不否認矛盾和斗爭。要清醒地看到,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免不了矛盾和沖突,要求我們用勇氣、智慧和力量去應對。對于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和競爭,要善于化解和管控;對于違背根本原則和重大利益的行為,則要堅決斗爭。斗爭的根本目的,在于捍衛正當利益、維護世界和平、伸張國際正義、促進共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堅持不懈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也是在國際上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過程。在進行必要斗爭的同時,要力避新老大國陷入沖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和“新冷戰陷阱”。
----------------------------
陳須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