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習主席對美的國事訪問和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發展
楊潔勉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前院長
2015年9月22-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進行了首次國事訪問,兩國元首再次確定了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發展方向,在“前無古人,后啟來者”進程中取得了新的進展。在當前國際形勢迅速變化、國際體系深刻調整和中美關系面臨新考驗之際,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更加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
一、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外基礎和條件
?
國家實力消長歷來是國際關系的基礎,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世界主要大國認識歷史和把握方向也是影響國際關系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作用的日益提高,中美關系的全球意義更加突出,中美兩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互動更加密切。中國自2008年后不斷探索中美兩國關系的新趨勢和新特點,而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6月同奧巴馬總統“莊園會晤”中明確提出了基于“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三項原則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
?
對于美國來說,接受“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發展目標并不容易。兩年多來,奧巴馬政府在同意“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同時,也受到了強大的內部壓力。美國一些戰略界與政府高層人士基于傳統的現實主義戰略思維判斷中美關系的未來趨勢,認為一個大國崛起必然導致其同霸權國或守成大國的沖突、對抗,最終走向戰爭,從而墮入無法規避的“修昔底德陷阱”,并由此認為中美關系形同一戰前夕的德英關系,認為中國將是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的最大挑戰者。同時,在戰略與政策層面上,美國的“重返亞洲”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實施,導致了中國周邊地區地緣政治態勢日趨復雜。另一方面,雖然中國遭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沖擊,但仍保持了國內經濟形勢的穩定,中國發起“一帶一路”倡議,塑造亞歐大陸、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區的地緣經濟結構;倡導“金磚國家新發展銀行”和籌組“亞投行”,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升中國在國際經濟與金融體系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切實推進區域性自貿協定和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進程,因應國際經濟集團化趨勢的壓力;中國以更加堅定自信的立場和切實有效的舉措維護海洋權益等國家核心利益。在大國關系深刻變遷,美國在東歐、中東等地面臨嚴峻的地緣政治挑戰,以及美國需借力中國以應對諸多全球性問題背景下,這些形勢的發展都彰顯了中國日益上升的大國地位,也是當前美國決策層不得不接受中國倡議的主因。
?
習近平對美的國事訪問,還從歷史潮流和歷史使命上突顯了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意義。今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70周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強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共同面臨新的時代挑戰,需要在國際體系建設上相向而行,在應對全球性問題上共同努力,在全球發展問題上共同推進。此外,中美關系的穩定和發展也有利于兩國同亞太、歐洲和其他地區國家的關系,形成多邊良性互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且,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正在進一步造福于兩國人民。
?
習近平主席訪美期間,受到美國地方政府、企業界、教育文化界的熱烈歡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正是在這些內外大形勢的驅動下,奧巴馬政府才在美國總統選舉的政治敏感期內繼續接受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方向。
?
二、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
? ?
首先,就“不沖突、不對抗”而言,目前中美雙方都無法承受正面對抗的巨大代價,而沖突對雙方而言也是需要極力規避的。原因在于:一是兩國經貿、投資與金融關系深度交織,且兩國從雙邊經濟關系的發展中都獲益巨大,經濟深度相互依存成為中美關系的主要穩定器。二是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國競爭的領域更多地轉向經濟、科技以及國際制度與規則領域,政治乃至軍事對抗并非理性之舉,極有可能造成雙輸格局。
三是全球性挑戰議題和層出不窮的地區熱點問題拓寬了中美兩國的合作空間,美國在解決上述諸多問題時需要中國的合作與支持。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不是歷史意義上的傳統崛起國,美國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守成國。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尋求挑戰當前國際秩序,而是國際體系建設與完善的參與者與貢獻者。因此,新型大國關系“要求雙方客觀理性看待彼此戰略意圖,堅持做伙伴,不做對手,通過對話合作而非對抗沖突的方式,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這符合中美兩國的長遠利益。在具體的議題領域,雙方也盡量在矛盾多發領域發掘合作空間,強化分歧與危機管控機制。以近期中美關系中的熱點議題——網絡安全為例,在習主席訪美期間,中美雙方承諾不把“國家安全”作為從事貿易保護活動的借口,并就共同打擊網絡犯罪達成重要共識。倡議各國政府均不得從事或不在知情的情況下支持網絡竊取知識產權,建立兩國打擊網絡犯罪及相關事項高級別聯合對話機制,從而有利于避免中美在這一議題上的沖突升級。當然,在中美關系廣泛的議題領域中,難以避免矛盾的產生,有矛盾就會有摩擦,就會有利益沖突,因此雙方需要不斷探索管控分歧的有效措施,這也有利于雙方之間形成縱橫交錯的合作機制,從而有效抑制對抗與沖突傾向,這對于保障中美關系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其次,“相互尊重”原則是構建新型大國關系重點,但也是難點。中美相互尊重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是雙邊關系平穩健康發展的關鍵。一方面,在“相互尊重”方面,雙方的共識不斷增加。如習主席訪問的成果之一就是美國承諾貫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票權配額和治理改革,這將使中國在該機構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符合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現實地位。同時,美國承諾支持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這對正在努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中國而言,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而中方亦表示尊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傳統影響和現實利益,歡迎美方在地區事務中繼續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照顧了美國的核心關切。另一方面,中美“相互尊重”的磨合之路必將充滿波折。對中國而言,“相互尊重”指的是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而對美方而言,一旦其接受中國“相互尊重”的表述,其在國際關系中揮舞的“人權高于主權”、“人道主義干涉”等旗幟,就會喪失“道德高度”,而讓中國單方受益。鑒此,關于“相互尊重”,中美雙方還將經歷較長的磨合期。
?
再次,就“合作共贏”原則而言,需要摒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不斷深化利益交融格局。目前,中美在經貿、非傳統安全等領域的合作有效拓展了雙方的共同利益。第一,雙方在經貿領域的互利合作,為兩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在過去幾十年里,中美經貿關系迅猛發展。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統計,中國現為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國對華出口過去十年間增長了198%,超過對其他任何國家的出口增長。而據中國海關統計,2014年,中美雙邊貿易額已近5600億美元。此外,投資也越來越成為連接中美關系的重要紐帶。截至2014年,中美雙方各類投資已經超過12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美國直接投資增長迅速,已遍布美國45個州。美國企業在華活動和中美企業合作,為中國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美國企業也收獲了豐厚利潤和回報,推動了美國經濟發展。中國企業近年來對美國投資也方興未艾,為美國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第二,雙方在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方面的共識和合作面日益拓寬。在破解阻礙人類發展的諸多共同難題方面,如生態環境問題、金融問題、資源問題、恐怖主義問題、安全問題、糧食問題、衛生問題、網絡問題等,兩國都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如在9月25日,兩國元首發布《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重申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兩國在應對這一挑戰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兩國在應對紛繁復雜的國際熱點問題方面也存在著廣闊的合作空間。鑒于上述合作基礎的持久性,兩國將在雙邊關系和國際事務中廣泛合作,真正起到世界和平“壓艙石”的作用。
?
三、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前景展望
?
鑒于長期的歷史慣性以及中美關系的復雜性,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將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兩國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地區和世界各國的支持。
?
首先,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代表時代潮流和歷史進步,因而經過努力是應該而且可以實現的。縱觀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來的中美關系,就是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的歷史進程。40多年來,中美關系雖然經歷了包括“六四風波”、“炸館事件”和“撞機事件”等沖擊,但雙方的共同點不斷增加,合作面不斷拓寬,對話機制不斷增加,總的方向是積極和向前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三項原則”是數代政治家對歷史的總結和對目標的追求,其精神是能夠超越美國選舉政治而得以延續的。
?
其次,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建設進程必將伴隨著艱難的曲折和磨合。一方面,習主席訪美期間,中美雙方在經貿、能源、人文、科技、農業、執法、網絡安全等諸多領域達成了49項重要共識和成果,兩國企業簽訂一系列商業合同,這對于塑造中美關系的良性發展預期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就在習主席訪美結束后不久,美國又派出軍艦駛入南海水域,宣示所謂“航行自由”,公然挑戰中國的主權和安全。對此,我們必須看到中美關系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并做好必要的準備,在長期和曲折的磨合過程中促進美方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接受和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系。
?
第三,正視中美關系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分歧,切實完善雙邊溝通合作與風險管控機制。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兩國在相互關系中都要秉持審慎原則,從而有效管控分歧、防范危機和解決紛爭。如此才能在中美之間限制沖突底線,避免對抗升級,才可能克服雙邊關系的跌宕起伏,強化相互尊重與深化合作共贏。
?
最后,努力增加中美關系中的正能量。雙方要繼續在經貿、人文、非傳統安全以及應對地區熱點問題和全球性問題方面強化雙方的利益融合,由此強化中美利益共同體的緊密性,提升對中美合作的需求潛力,進而超越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預期對中美關系的羈絆。而且,中美要在同第三方的合作中增加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努力防止第三方的干擾和破壞。總之,清源固本方能勇毅篤行,扶正祛邪才可堅持正道,這將是兩國在紛繁復雜的中美問題和困難中得以堅持正確方向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