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tdfvt"></address>

<sub id="tdfvt"></sub>

      <form id="tdfvt"></form>
        <form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form>

            <span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span>

                <form id="tdfvt"></form>

                  <form id="tdfvt"><listing id="tdfvt"><mark id="tdfvt"></mark></listing></form>

                    <address id="tdfvt"></address>

                    <address id="tdfvt"></address>
                    <sub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sub>
                    <form id="tdfvt"><var id="tdfvt"><ins id="tdfvt"></ins></var></form>
                      <form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form>

                      <thead id="tdfvt"><var id="tdfvt"></var></thead>

                      《外交》季刊

                      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評估與展望


                      張運成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


                      2018年以來,世界經濟維持了2017年以來的顯著增長勢頭,仍處上行通道,各國發展經濟信心不斷增強。但正值全球經濟增長基礎尚待鞏固之際,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之間持續升級的貿易爭端、美聯儲加息步伐的提速為世界經濟平添諸多不確定性。2018年分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十周年和二十周年,增長動力不足、結構性問題等舊傷未愈,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金融危機的新憂又增,考驗此輪世界經濟復蘇的韌性。

                      世界經濟增長延續、震蕩向前

                      2018年,世界經濟延續去年的復蘇態勢,多家國際機構和投行上半年普遍持樂觀態度,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將與2017年持平或略高,將創下2011年以來最快增速,全球經濟就增速而言處在十年來最佳狀態。6月以來,隨著世界范圍內貿易沖突的不斷升級和金融環境日趨收緊,世界經濟下行風險顯著上升,對全球增長前景的擔憂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顯示,全球增長勢頭依然強勁,但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或會進入“平頂期”。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速被下調0.2個百分點,將達到3.7%,與去年持平。

                      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周期性動能仍然存在。多家投行認為,目前全球可能正處在新一輪受設備更替和資本支出驅動的朱格拉周期的起點。去年以來,美國、日本、韓國等經濟體設備投資增速回升。美國、日本、歐洲的居民和企業資產負債表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修復,當前杠桿率處于或低于歷史平均水平。前兩年全球央行開始的新一輪同步寬松和各國財政政策轉向寬松,為全球經濟提供了寬松的信貸環境和總需求擴張,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逐漸顯現。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稱,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對支持私人消費和投資需求發揮了關鍵作用。美國減稅和擴大財政支出的順周期政策正使美國經濟處于失業率不斷下行、通脹溫和回升、經濟增速高漲的十余年來最佳狀態。

                      各國競推經濟改革,加大結構性調整力度,重塑比較優勢。美國能源政策改革、放松金融監管以及去年底通過稅改立法將對美及世界經濟產生影響。法國啟動五年期大規模投資計劃,推進勞動力市場。印度著手統一商品與服務稅改革,并重組銀行資產。拉美私人消費和投資趨強,主要國家正制定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為經濟結構轉型做好人才儲備。普京連任總統后,面對俄羅斯仍較脆弱的經濟,正啟動新的經濟改革計劃,將國內民生放在首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制造業競爭力;改善投資環境,釋放經濟自由度等。沙特、泰國、印尼、蒙古、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也在繼續推行經濟與財政改革。

                      世界經濟整體增長態勢向好,但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風險正在增強。從地區與國別方向看,回顧年初,有日媒曾將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歸納為“ABC”。“A”即美國優先主義。2018年美中、美歐、美日貿易爭端全面展開,短期內無解決可能,為新世紀以來僅見,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不斷發酵。“B”即英國退出歐盟的談判。2018年,英國脫歐談判進入深水區,談判進展屢遭挫折。英歐雙方態度強硬,明年3月英國“無協議”強行脫歐的可能性不斷上升,醞釀著新一輪國際金融巨震的風險。“C”即中國經濟減速。面對日趨復雜的國內外政經環境,尤其隨著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中國經濟保穩求變的壓力不斷增強。

                      從領域上看,金融危機的“灰犀牛”說來就來。全球資本市場牛市已持續8年,股市大幅調整的擔憂開始浮現。今年以來美主要股指道瓊斯、標普、納斯達克屢創新高,IMF全球房地產指數接近國際金融危機前高點。沒有只漲不落的市場,現在泡沫比2008年更大,問題是何時破裂和破裂后的影響。隨著美聯儲加息步伐提速,號稱無風險收益率的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大幅飆升,正對資產價格造成較大壓力。受此影響,10月4-11日一周內,美道瓊斯、標普、納斯達克分別暴跌1755點、197點和696點,出現階段性回調,牛轉熊跡象初顯,環球股市也隨之巨震。債務水平持續攀高,隨時會成為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定時炸彈”。美國經濟學家萊因哈特和羅格夫2009年撰寫了《800年金融危機根源:這次不一樣?》。該書收集整理800年中66國和地區(實際產值占全球GDP的90%)大量數據,對全球金融危機史進行定量和經驗分析,指出各類危機有一個共同點:過度舉債。目前全球負債占GDP比重遠高于金融危機前水平。IMF統計,2016年G20國家非金融部門負債達135萬億美元,遠高于2007年的80萬億美元。發達國家危機后債務總體比例相對穩定,但目前公司債市場壓力已開始顯現,新興市場債務則急劇增長,隨著主要國家央行加速收緊利率,低收入、高外債比重的新興市場國家將承受利率升高和貨幣貶值的直接沖擊,2018年阿根廷、土耳其等國出現的貨幣危機即是明證。

                      全球貿易沖突增大,已呈現出的回暖之勢或掉頭向下。全球貿易及制造業的反彈是本輪復蘇的顯著特征。但當前美特朗普政府堅持“美國優先”,提出貿易政策立足于支持國家安全、強化美國經濟、達成更好的貿易協議、積極執行國內貿易法、改革多邊貿易體系“五大支柱”。英國“脫歐”連帶歐洲主要國家政經與社會發展失衡,前兩年興起的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分裂主義浪潮至今尚未過去。此外,發展中國家普推競爭性改革,市場、資源保護也正不斷強化。世界經濟論壇年初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曾指出,重商主義和保護主義壓力在很多國家出現,將觸發更廣泛的全球風險。目前來看,貿易沖突的風險正逐步顯現。世貿組織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貿易景氣指數顯示,今年三季度全球貿易增速將繼續放緩。IMF指出,鑒于全球貿易政策的擾動繼續發酵,此前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過于樂觀”。如中美貿易戰全面爆發,2019中美兩國GDP增速將分別下降超過0.9和1.6個百分點,2020年世界經濟增速將下降0.8個百分點,長期增長水平將下降0.4個百分點。

                      政治、安全、社會因素交織互聯構成風險,始終使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現實的挑戰,檢驗著此一輪世界經濟復蘇的韌性。非政府發展和援助組織國際樂施會指出,當今不平等水平加速惡化,全球頂層1%富豪擁有財富超過其余所有人口財富總和。2018年還是新興經濟體的大選年。其中,拉美迎來了十年來最密集的政治日程,包括哥斯達黎加、古巴、巴拉圭、哥倫比亞、墨西哥和巴西大選等。中東北非地區新舊沖突交替,正經歷歷史上最暴力、最混亂時期,面臨經濟改革、戰后重建、地緣沖突等更嚴峻和多重挑戰。此外,極端天氣頻發,夏季世界多地的高溫和熱浪已經嚴重沖擊到糧食生產。

                      發達國家政策負面影響突出

                      近年來,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由量寬到量緊,貿易、投資保護不斷強化,政策面臨重大調整。全球經濟政策的協調難度加大,大西洋兩岸成為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的主要來源。

                      美特朗普政府一手搞貿易單邊主義,一手強化投資保護主義,以關閉本國市場相要挾,強行干預全球經濟業已存在多年的產業分工鏈條,所謂的“美國優先”傾向損害了共同增長基礎,令世界經濟增長蒙上陰影。2017年以來,美國特朗普政府相繼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降低對世行等國際多邊經濟機構的資金支持力度,威脅不會遵從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裁決,希望借雙邊談判尋求“公平”協定條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直言不諱地指責特朗普屢屢破壞戰后來之不易的全球經濟治理架構,正把美國變成“流氓”國家。


                      達國家貨幣政策調整拐點的負面溢出效應上升。美歐金融政策領域的“黑天鵝”不得不防。一方面,有限的貨幣政策空間難以應對下一場危機。過去危機中,美聯儲平均下調基準利率5.5個百分點。目前市場預期美利率將最終維持在3%左右。當新一輪危機浮現,即使美聯儲將利率下調至零,仍存在至少2.5個百分點的缺口,而歐、英、日等央行當前利率水平更低。另一方面,發達國家貨幣政策同步收緊引發疊加效應,國際資本市場不確定性增大。美國于2014年底結束量寬,并自2015年12月啟動本輪加息周期,至今已經加息七次。2017年10月,美聯儲還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隨著歐元區經濟增速的加快,歐洲央行逐步退出規模為2.5萬億歐元的購債措施,目前每月購債規模降至150億歐元,12月底將正式結束。發達國家貨幣政策逐步趨同,與發展中國家政策分化擴大,全球流動性收緊加快,利率面臨上行壓力。1994年墨西哥貨幣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都有美歐發達國家升息的影響。目前,發展中國家本幣貶值、資本流出、金融波動性上升等風險不容忽視。2018年中,阿根廷、巴西、委內瑞拉、土耳其、俄羅斯、印尼、伊朗、蘇丹、尼日利亞等新興市場貨幣集體大貶,顯示局部金融動蕩風險已至,新興市場或再度爆發危機。IMF警告說,資金從新興國家外流,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

                      發達國家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快速升溫。目前中美貿易爭端依然“神經緊繃”,短期并無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中美貿易緊張關系源于兩國結構性矛盾的長期累積,更是美“二元經濟結構”難以為繼和對華不滿情緒的集中爆發。此輪中美經貿摩擦的不同之處在于,表層看是順差問題,中層反映的是兩國經濟結構性差異,深層則是美自由經濟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之爭。美從貿易上拿不到的東西習慣于從談判桌上要到。隨著中美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中美貿易摩擦將長期存在,日益嚴峻。

                      當前反全球化聲浪、貿易保護和民粹主義升高等為何主要都發生在發達國家?這需要密切關注和認真研究。新世紀以來,美國創新經濟與傳統制造業各走各路,漸行漸遠,致經濟社會陷入結構性困境。與創新經濟競爭力全球領先相比,美國傳統經濟由傳統制造業和低端服務業構成,競爭力弱,無法提供優質崗位。美勞工統計局數據,2000年至2017年9月,共減少480萬個制造業崗位,降幅接近30%。“二元經濟”壁壘森嚴,傳統經濟釋放出大量過剩勞動力無法被創新經濟吸收。對此,奧巴馬總統在離職前用了“經濟脫臼”一詞形容美國經濟。實際上,特朗普當選總統及其后政策轉向內顧即是美“二元經濟”在政治上真實反映。同樣,此輪中美貿易緊張和爭端也是美“二元經濟”難以為繼和對華不滿情緒的集中爆發。

                      中國正迎“經濟大考”、將趟“金融險灘”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走勢平穩,轉型加快。世界銀行稱,審慎貨幣政策、金融監管趨緊、經濟結構調整和去杠桿化持續推進將使經濟增速輕微下降。摩根士丹利稱,中國經濟將步入“增速更慢、質量更高”階段。IMF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為6.6%,并指一些部門正躋身技術領先地位。

                      2018年,中國迎來“經濟大考”,經濟穩中求進仍面臨諸多突出、現實的風險。一方面,進入“深水區”的經濟轉型面臨內生性風險,包括房價失速下跌、地方財力緊張、社保資金缺口隱憂、企業去杠桿和重組困難、貨幣政策收緊過快致增長脫軌等多年疊加起來的問題。另一方面,發達國家越來越多采取更具限制性、攻擊性的貿易政策,中美經貿爭端不斷升級,直接針對中國的外生性風險十分突出。同時,中國將趟“金融險灘”,今年以來影響中國金融安全的內、外風險源增大、增多。中國金融開放實質推進,國際化程度和全球性影響加大也勢必反過來影響自身,維護中國金融安全面臨不同以往的新考驗。當前,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仍然不高,風險隱患較多,金融體系結構性問題越來越難以為繼,IMF中國金融報告特別指出,中國金融資產與GDP的比值從2011年的263%升至2016年的467%。其中,銀行資產為GDP的310%,居全球之首,金融穩定的迫切性凸顯。從外部輸入性風險看,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全球流動性超預期收緊、發達國家經濟金融政策以鄰為壑、國際能源與大宗商品上漲、地緣政治緊張、大國博弈加劇、金融經濟制裁等極易催生新的金融風險,沖擊各國金融穩定,中國難以置身事外。

                      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與世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相伴相隨,既有重大機遇,也有重重挑戰;既有參與、融入,也有引導、引領。過去十年來,世界經濟挺過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2010-2012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2014-2016年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低位調整期;也見證了中國經濟持續、深度地融入世界經濟。當前,世界經濟不明朗就是復雜挑戰。洞燭先機者明,敢闖敢試者勝。經濟金融研究有一個重要的“明斯基時刻”,主要是指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杠桿率上升,但隨著投資者承受的風險水平增大,逐漸超過收支不平衡點而崩潰。那么,世界經濟的這個“明斯基時刻”會在何時并且以怎樣的方式到來呢?同樣,在談到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時,更大的挑戰是如何準確判斷修昔底德時刻、中等收入陷阱時刻。

                      2017年10月18-24日召開的中共黨的十九大首次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2月18-20日舉行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上下同心,有能力排除各種干擾,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從量到質的巨變。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今后3年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論述世界經濟時,都強調一定要站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理解當今世界的變化。這要求我們必須全面、準確地認識當今世界經濟的新形勢、新特點,不斷適應新變化,找準結合點,服務于新時代對外開放新要求,才能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逐步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address id="tdfvt"></address>

                      <sub id="tdfvt"></sub>

                          <form id="tdfvt"></form>
                            <form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form>

                                <span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span>

                                    <form id="tdfvt"></form>

                                      <form id="tdfvt"><listing id="tdfvt"><mark id="tdfvt"></mark></listing></form>

                                        <address id="tdfvt"></address>

                                        <address id="tdfvt"></address>
                                        <sub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sub>
                                        <form id="tdfvt"><var id="tdfvt"><ins id="tdfvt"></ins></var></form>
                                          <form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form>

                                          <thead id="tdfvt"><var id="tdfvt"></var></thead>
                                          aigao视频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