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當前的朝鮮:戰略判斷與中朝關系
鄭繼永 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1月1日,朝鮮最高領導人宣布完成“核武力建設”,并于4月份召開七屆三中全會,宣布將國策路線調整至“全力發展經濟”。無疑,這是朝鮮國策與重大戰略方針路線的重要調整。朝鮮作為東北亞問題的“門栓”國家,其戰略判斷與轉向性變化無疑將影響到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的局勢走向。而這一轉變也是基于最高領導人本人的特質與朝鮮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的變化。
一、執政方式的更新
從截止目前的情況看,朝鮮的治國理政方式確實不同于以往,這也是朝鮮歷史與現實融合的結果,當前的朝鮮存在著諸多現代與傳統的碰撞與融合。
第一,執政理念上儒教傳統與西式思維的影響交融。朝鮮是一個有著悠久儒家歷史傳統的國家,倫常觀念濃厚,民眾也都十分純樸。然而,從朝鮮現在的政治精英層來看,多數有著世界視野與觀念,喜愛西方生活方式,以及諸多現代元素,諸如蘋果電腦、手機、平板電腦均出現在金正恩委員長的日常辦公環境中,而生活習慣與其父輩相比,則更為“西方化”。同樣,不少位居高位的精英人士曾經留學中國或長期往來于中國。而朝鮮內部的手機和網絡也都在時時傳達著與世界溝通的信息。
第二,執政的重心不斷遷移。金日成主席創建了朝鮮勞動黨、朝鮮人民軍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國立業,“建江山”是其合法性的根本來源。到了金正日委員長,則通過積極研發核導武器,并將朝鮮人民軍置于優先地位,以“先軍政治”將朝鮮由危急的“苦難行軍”困境中拯救出來,并通過建設“強盛大國”等手段維系了朝鮮的存在,實現了由“打江山”到“保江山”。而當前的朝鮮,時代環境與條件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國際社會的互動前所未有,前代領袖維系政權的手段已經無法延續。如何改善朝鮮民眾生活、提升國家形象成為其執政核心內容,建設“新的朝鮮”,即“建江山”已經成為當前的關鍵詞。
第三,新型執政風格與70年根深蒂固觀念的碰撞。最高領導人及新的執政團隊更為年輕,富有活力與冒險精神,在社會經濟的變革與調整方面做出了許多大膽的嘗試,諸如“七一管理措施”,農業上的“圃田擔當制”等,相應地促進了朝鮮工業與農業,以及建設上的極大進步。但是,朝鮮社會也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加之二戰之后70余年的政治教育與封閉現實,相對保守的觀念造成的不理解,甚至曲解,使新型管理體制的執行無法得到完整的保障。
第四,執政以來的“試錯”使其由對抗向合作轉型。自2012年執政以來,朝鮮領導人就通過內外兩個層面的大膽嘗試,尋找新的突破路徑。在內部,連續的政治與經濟新政使其權力更為穩固,也沒有人能夠挑戰,這是朝鮮領導人敢于在外交上嘗試的政治基礎。在外部,朝鮮領導人通過一系列的核導試驗,窮盡了各類狀況,一方面展示軍事實力和保安全的決心,另一方面也不斷嘗試與美韓接觸,精確地把握住了形勢發展走向和各方決心,最終在自我調整、經濟制裁與軍事壓力等因素下宣布“全力發展經濟”,避免了迎頭相撞,開始以合作姿態示人。
二、朝鮮“新并進”路線的轉型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情況下,朝鮮是否走向更進一步的調整與轉型,尚需縝密的分析,大致有幾個方面的觀察點。
首先,核問題的進展是朝鮮能否走向改革開放的關鍵。無論朝鮮確定走何種道路,其最初出發點都系于朝鮮半島核問題的解決,而現階段的關鍵則是在棄核問題上如何與美國博弈,并獲得美國的認可。然而,這一博弈過程正在進行之中,并將持續較長時間。如何將朝美關系改善轉換為朝鮮改革開放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前提,正是朝鮮目前的難題之一。經過多年與美國的交手,加之對國際形勢的精準把握,朝鮮自認能產生影響并相信特朗普會與朝做交易,朝鮮也愿意通過核問題的解決來換取政治與安全利益。
其次,朝鮮并非固步自封,不能開放是外部環境所致。朝鮮認為,并非朝鮮不愿意改革開放,而是美國等國家的封鎖,導致了朝鮮不能開放。朝鮮始終有開放心態。經過多年“試錯”和摸索,朝鮮認為,與國際社會對抗沒有好結果,尤其是與中國搞對抗的后果更為嚴重。因而正轉變方式,嘗試以合作、改革、開放與國際社會打交道,并確定了未來的生存之道只能是走向世界,而非固步自封。
再次,朝鮮積累了相應建設發展的經驗與教訓。從朝鮮社會的發展來看,經過近6年的“運動式”搞經濟,通過“50天戰斗”、“70天戰斗”、“100天戰斗”等方式,朝鮮的經濟發展有了一定起色。但多數的發展成就都投入到了未來科學家大街、黎明大街、元山市政、三池淵地區、馬息嶺滑雪場等“紀念碑”式的建設上,消耗甚巨。而從2016年起,不斷進行核導試驗,導致國際制裁一再加碼,對朝鮮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甚至對民生基礎形成嚴重威脅。在2018年1月1日的新年賀詞中提出“全力發展經濟”方針后,受到國內的普遍歡迎。而這一方針在4月的七屆三中全會得到追認后,更成為朝鮮的國策路線。目前,朝鮮全力發展經濟與社會向“錢”看蔚然成風,成為朝鮮社會發展的風向標
第四,國內政治穩固,不存在政治替代方案。自2012年接掌朝鮮政權以來,領導人先后對黨、政、軍等要害部門進行了大換血、大手術,牢固掌握了核心權力,尤其是對部隊的掌握。同時,領導人在干部的任命中,更多地起用了“白頭山二代”、“三代”年輕人士,黨政軍中高層干部與金正恩委員長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各部門利益得到了完美保障。同樣,由于領導人的形象宣傳,喚起了朝鮮民眾對金日成的回憶,加之經濟條件好轉,朝鮮民眾的支持率處于較高水平。
雖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但從外部與國內環境來看,朝鮮的未來走向仍有可期待之處。
第一,從外部環境看,朝鮮認為與中國的關系正在修復并重拾升勢,與美國的關系也在不斷修正之中,與韓國的關系則完全在朝鮮掌握之中。
與中美兩個大國關系的穩定,使朝鮮有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雖然核問題的博弈仍在繼續,朝鮮認為,“斗而不破”將成為朝美關系的基調,朝鮮能夠穩定住對美關系;如果能打好中美兩個大國牌,處理其它關系則相對輕松。同樣,經過多年的硬對抗,朝鮮了解美國,尤其是視特朗普總統為不可多得的“機會之窗”,因此會在某些關鍵時刻在特朗普關心的問題上一定程度上予以滿足。朝鮮非常清楚,環顧周邊國家,只有中國式發展道路與政治模式對朝鮮無害。美國是其多年宿敵,再大的轉變也只能是權宜之計,最終目標仍然是消滅朝鮮政體。韓國提出的“H”形經濟合作方案,包括其許多做法和目的,多是不顧朝鮮未來,尤其是對朝鮮式政體有極大危害的“吸收”“吞并”式統一。在保政體、要安全、求發展的多重目標下,只有中國道路最為無害,也能兼得這些目標。
第二,從國內環境與資源來看,朝鮮也有較大的發展需求與潛力。
首先,朝鮮重、輕工業、化學工業、能源電力工業水平低下,有著非常巨大的發展需求,需要建立完整的工業鏈條。而其發展階段與需求水平,與中國“去產能”所要轉移的產能恰恰符合。其次,朝鮮礦產、漁業資源豐富,農業水平低,而這些高投入、慢產出的行業也是朝鮮的要害與戰略行業,被韓、美控制是朝鮮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第三,朝鮮適齡勞動力非常豐富,而絕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素質高、價格低。尤其是其龐大的軍隊保有量,更是朝鮮巨大的勞動力財富。朝鮮的軍隊正在改變任務方向,在保安全的同時,也積極地參與建設了諸多重大工程,展示出了巨大的建設能力與爆發力。第四,朝鮮脆弱的金融業也需要大力扶持。朝鮮正在逐漸改變其金融體系中外國貨幣,如美元、人民幣、歐元的占比,并不斷強制性使用本國貨幣,以擺脫可能的外來金融控制。但由于歷史原因,其與中國的金融往來,占據著最大份額,而互聯互通中基建行業所需的大量資金也只能來自中國,中國與朝鮮的金融合作有著巨大前景。
考慮到上述內外因素,朝鮮認識到,目前情況下,形勢逆轉與倒退的代價將十分高昂,不但政治外交上的優勢地位喪失殆盡,經濟發展急迫需要的各類環境也將不復存在。朝鮮必須在履行好朝鮮半島完全無核化這一承諾的同時,為融入國際社會、對接國際理念獲得必要的發展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當前朝鮮不但扭轉了金正日時代“先軍政治”、“建設強盛大國”的戰略發展方向,也突破了最開始時通過對抗與極力跨越核門檻“核經并進”政策的禁錮,轉型成為以全力發展經濟為目標的、“無核化”與“貫徹七屆三中全會方略”并進的路線。
三、朝鮮半島局勢的轉進
朝鮮半島的形勢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正是這些不確定性的疊加,多方推動了朝鮮半島問題的轉圜與進展。
第一,無核化的前景與延續性。
首先,是領導人本人的棄核意志。目前看,其嘗試棄核的意愿是真實的,即通過棄核進程換取發展機遇,朝鮮半島迎來“金正恩機遇”。這也是2018年以來朝鮮半島問題迎來諸多轉圜的重要原因,但最終能否實現完全無核化尚需視情而定,視周邊大國能否將棄核意愿引導向棄核現實、將堅定的棄核意志轉化為穩定的棄核事實。
其次,中美歧見或對抗間隙下的朝鮮半島走向。歷史上看,朝鮮半島問題多是由于大國博弈而造成的下位問題,諸如冷戰時期美蘇對抗造成朝鮮半島嚴重分裂與深化,冷戰后美國對中國的防范等,進而造成朝鮮與韓國的軍事對峙與地緣因素的上升。大國合作則朝鮮半島問題會有進展,大國競爭則會導致朝鮮半島問題出現倒退。而在目前中美、美俄出現全面戰略競爭的情況下,朝鮮半島出現了良好進展。尤其是中美貿易戰激烈對抗,都試圖將朝鮮核問題作為博弈籌碼的情況下,朝鮮半島形勢依然出現了較好的進展。
再次,朝韓主導進程的新變化。本輪朝鮮半島形勢轉圜的最大特點是朝鮮與韓國的主導。朝韓第一次嘗試在大國競爭的間隙中合作或配合處理朝鮮半島問題,而非受制于大國。但從目前來看,這種合作也有較大的限制,比如只能在低級政治層面合作,如文化、體育、人員有限交流等,而在高級政治層面,如軍事、外交上仍然受到韓美同盟及聯合國安理會制裁決議所限。
第二,美朝韓的領袖特點與異變的個人品質。
首先,任期的差異。本輪轉圜之中,對于時間的焦慮感也是特點之一。對于朝鮮而言,領導人不存在任期問題,長期的執政應在預期之中,但對于美韓而言,保證本黨的執政或領袖的再選成功導致對朝鮮核問題出現高度期待。為保證交易能夠持續下去,朝鮮雖然對特朗普不滿意,但與以往美國政府相比,也只有特朗普愿意與朝鮮進行交易。而對于特朗普而言,朝核問題是一個能夠制造外交工具的國際問題。因此,雙方有差異,但更關心讓這種交易過程延續下去。
其次,各方對朝鮮半島問題存在溫差。過去的傳統觀念與處置方式已經不適合于目前的朝鮮半島問題。地緣政治、大國政治的傳統視角失效,而非常規方式,如多輪首腦會晤、朝美直接接觸、靈活的對話與“極限”手段的使用發揮了更多的作用。尤其是傳統工作層接觸、高層戰略判斷的方式被顛覆,“自上而下”式的最高決策層直接參與掃清了諸多工作層面的障礙。以往將朝核問題、導彈問題、人權問題并聯式的處置方式被拋棄,特朗普更著重于某一單一問題的解決。
再次,國內政治與外交的剝離。領袖特質的轉型也創造了朝鮮半島問題解決的機遇之窗。比如在朝美韓三國內部,反對各國領袖的核問題立場者遠遠多于贊成者,但各國領袖強力推動。美韓總統更是不顧國會與其它部門的反對,堅持與朝鮮進行會晤并推動具體事項的實施。
第三,朝鮮經濟發展與無核化進程的聯動性。
首先,是經濟發展與替代型安全的動力保證,即朝鮮與國際社會當前最迫切的課題是證明“無核化”與“全力發展經濟”之間的正相關,無核化的選擇有利于全力發展經濟,而全力發展經濟則能夠用社會安全替代核武器保安全,從而最終證明無核化有利于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
其次,是朝鮮融入國際社會的動力保證。朝鮮需要得到證明,多輪的首腦會晤與走向世界的努力得到了善意回應與獎賞,如其它國家一樣,朝鮮是受到國際社會歡迎的國家,也是有著正常安全需求與發展需求的國家,這有利于朝鮮融入國際社會,也有利于朝鮮的社會經濟發展。
再次,是朝鮮執政合法性的保證。現領導人的執政方式不同以往,朝鮮社會的現實也不允許遵循老式政治掌控權力,而只能通過社會發展與經濟騰飛來顯示新時代完全不同于父輩的政治合法性。
第四,朝鮮政治變革的挑戰與阻力。
朝鮮的社會環境出現新的挑戰與現實。
首先,市場經濟因素的萌芽與擴散導致了社會階層的分化。朝鮮境內有380多萬部手機、600余個自由市場,以及更多的自發集市,也有數十萬人次的在外勞務人員,和頻繁的貿易往來。市場因素的泛濫與信息的流通改變了朝鮮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造就了不少富有階層,同樣也改變了朝鮮居民對內外政治的看法,這一趨勢已經不可能逆轉。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經濟層級的變化最終必然會反映在政治結構中。
其次,朝鮮的新思維與守舊思想正在激烈對撞。年輕一代有著敏銳的新思維和邏輯行動方式,其提出的諸多新方案相對符合國際社會的要求。但朝鮮的整體社會接受度實際較低。對于接受過70年朝鮮式教育的大部分朝鮮居民而言,無法理解。而即使得到理解、但由于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具體實施的情況則更多。
再次,繼承與變革蘊含著巨大的政治機遇與風險。目前來看,沒有對前輩政治、尤其是某些做法上的突破,就不可能有變革式的發展機遇。如何從政治上突破某些做法以給予社會經濟發展以新的動力,而又能保持統治的合法性,是朝鮮面臨的另一重要課題。
四、結論
第一,朝鮮半島問題的基本變量出現變化。
首先,朝鮮半島無核化與和平機制的立場需要新的思考。由于前述各類環境的變化,傳統的對朝鮮半島問題的思考基點已經出現變化。無核化問題的“同步走”、“分階段”、“行動對行動”等原則需要更為詳細的具體目標。而在無核化的概念上,不但要將朝鮮棄核、朝鮮半島無核化等做出明確的厘清與確認,也要將核武器、核材料、潛在核能力等做更具體的描述。甚至遠程導彈的生產、存儲、發射、材料等也要有明確的規定。而在和平機制問題上,如終戰宣言、和平宣言、和平協定、和平條約簽署的具體條件等均不能停留在模糊的原則層次上。當然,朝鮮半島問題的進展,也必然會觸及到韓美軍事關系、韓美同盟的轉型等問題。
其次,在未來的制度安排中,和平機制的建構也會延伸到中美關系以及新機制下中美大國關系。如果能如各方所愿穩定推進和平機制的建構,朝鮮半島的多邊安全保障、無核區的創設、東北亞地區的軍控問題等也將成為討論的主要議題。相反,如果不能如期推動和平機制的建構,軍事安全威脅要素的上升則必將影響到東北亞地區權力均勢的激烈變化,周邊國家陷入沖突與競爭不但會激化傳統安全問題,也會導致非傳統安全因素出現新的發展。
第二,建構新型中朝關系成為時代之需。
2012年后,出于突破政權安全屏障的需要,朝鮮進行了數十次導彈試驗與核試驗,嚴重惡化了朝鮮半島局勢,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十多個涉朝決議,嚴厲制裁朝鮮的核導活動,美日韓也分別對朝鮮進行了單獨制裁,朝鮮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由于朝核活動嚴重威脅中國安全,加之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法律壓力,中國嚴格履行相關決議,對朝鮮的核導活動進行懲罰的同時,也考慮到朝鮮的民生不涉及制裁決議而進行了力所能及的幫助。
在2017年底與2018年初,朝鮮宣布“全力發展經濟”之后,中國予以積極響應,除對朝鮮的民生進行援助外,還積極推動各方接觸與斡旋,推動朝鮮與國際社會交往、交流,并創造環境與條件協助朝鮮與韓國、美國的首腦會晤,有力促成了美朝在新加坡的會晤。中國還在聯合國層面呼吁盡早啟動對朝制裁決議中的可逆條款,對朝鮮炸核試驗場與廢棄導彈發動機試驗場等予以善意回應。
在當前情況下,尤其是在朝鮮不斷釋放無核化誠意,并連續采取實質性行動的情況下,中國除了繼續維護聯合國安理會與國際法權威、推動朝鮮融入國際社會外,正在采取積極舉措引導朝鮮走好朝鮮半島完全無核化與全力發展經濟的“新并舉路線”,確保朝鮮半島完全無核化與全力發展經濟的戰略舉措實現良性互動與良性循環,以無核化推動經濟民生保障,以經濟社會發展保證無核化早日實現。
朝鮮是東亞合作的關鍵節點,朝鮮通則朝鮮半島與東北亞能夠打通為一體。而冷卻下來的朝鮮半島問題無疑也將極大地降低東北亞地區的戰爭風險,正向推動各類問題的解決。因此,除了引導朝鮮確保走無核化與全力發展經濟的并舉戰略路線外,也應積極引導朝鮮融入國際社會、對接中國“一帶一路”發展倡議,創造良好寬松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外部的發展經驗,實現早期收獲等利益,早日與無核化形成正向反饋,以“發展保安全”替代“擁核保安全”。在獲得發展利益的同時,與東北亞國家形成利益共同體結構,再通過共享歷史觀、安全觀與發展觀,積極融入并有利于東北亞地區,形成東北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