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在新起點上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張軍
外交部部長助理
今年4月底,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習近平主席發表主旨演講并全程主持領導人圓桌峰會,提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構建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等重大主張,推動各方就完善合作理念、強化合作機制、推進務實合作達成積極共識,標志著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上。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國際合作倡議。回顧6年來的實踐,我們深刻地感到,“一帶一路”倡議作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實踐,把握住了世界發展大勢,順應了時代潮流和各國共同發展的普遍愿望,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了新平臺,為世界經濟增長挖掘了新動力。“一帶一路”已經發展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一定能夠不斷走深走實、行穩致遠。
一、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實踐
思想來自于實踐,又反過來對實踐提供了重要指南。“一帶一路”倡議在短時間內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變為現實,取得重大進展,正是因為它體現了習近平主席關于打造全球伙伴關系,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理念,把握住了世界發展的潮流和規律,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和支持。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航向、抓住歷史機遇、應對風險挑戰,是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以史為鑒,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從古代絲綢之路中尋找應對當今世界風險和挑戰的辦法。在這條古代大通道上,中國的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廣為流傳,體現的正是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以及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這既是中國的歷史遺產,也是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財富。習近平主席把“一帶一路”傳承的這種古代絲綢之路精神概括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這同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理念一脈相承,并寫入了第二屆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
“一帶一路”源于歷史,面向未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東方智慧,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共商共建共享是合作的“黃金法則”,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合作的五大支柱。習主席多次強調,“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封閉的小圈子;不以意識形態劃線,不搞零和游戲。我們通過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建設各國互聯互通的橋梁,而不是搭起相互隔絕的高墻,更不會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阻礙其他國家發展的基礎之上。第二屆高峰論壇圓桌峰會公報中提出“打造繁榮與和平世界的共同命運”,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在共建“一帶一路”長遠目標方面的共識和愿景。
我記得有一位外國政要在第二屆高峰論壇期間表示,“一帶一路”讓不同大陸上本來無法交流的人民建立起聯系,鼓勵大家相互理解、互學互鑒,這是習主席和中國政府的巨大成就;中國尊重和欣賞小國,沒有傲慢與偏見,我們在高峰論壇上充分感受到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氣氛。這一發言得到各方廣泛呼應,生動反映出共建“一帶一路”所體現的習近平外交思想在國際上得人心、惠天下。正因如此,目前已經有136個國家、30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39位外方領導人、150個國家和92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第二屆高峰論壇。各方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向共建“一帶一路”、向中國理念、中國倡議投下了贊成票和支持票。
二、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繁榮
“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屬于世界,致力于把中國發展同各國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發展夢想結合起來,是中國與世界攜手高質量發展、實現合作共贏的重要平臺。
共建“一帶一路”是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當前,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歷史性變化。我們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世界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越來越需要世界,世界也越來越需要中國。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用更強有力的舉措解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需要在更大空間內深化對外開放。應運而生的“一帶一路”合作,恰恰發揮了這樣的平臺作用。我國通過與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有力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同頻共振,既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帶來了更多機遇,也為外國企業在華發展創造了更好條件。第二屆高峰論壇期間舉行的企業家大會上,中外企業達成了價值640多億美元的商業合作協議。“一帶一路”正助力中國建設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升級版”。
共建“一帶一路”為多邊主義注入正能量。當前,國際格局面臨深刻調整,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霸凌行徑嚴重沖擊世界經濟,沖擊國際秩序,沖擊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也沖擊國際公平正義。世界面臨著何去何從的抉擇。“一帶一路”展示了中國作為大國的使命和擔當。“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堅持開放、包容、透明,不搞排他小圈子,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國家參與,詮釋了多邊主義的深刻內涵。高峰論壇期間,各方在諸多領域建立“一帶一路”多邊對話合作平臺,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踐行多邊主義理念。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被納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成果文件中。習近平主席在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圓桌峰會聯合公報受到高度評價。“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好伙伴越來越多,用實際行動回應了各方維護多邊主義的普遍愿望。
共建“一帶一路”有利于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更大空間。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始終是國際社會共同使命。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紛紛提出將基礎設施投資作為新增長點。習近平主席率先提出實現聯動發展的主張。共建“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主線,從供給和需求兩端挖掘經濟增長潛力,用聯動推動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把國際共識轉化為了務實行動。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有的內陸國有了出海口,有的國家建起了第一條鐵路、第一條高速公路,有的國家首次擁有了自己的汽車制造、軌道交通設備等產業,讓這些國家能夠更好地參與全球價值鏈、供應鏈和產業鏈。情況表明,中巴經濟走廊、中歐班列、中泰鐵路、中老鐵路等項目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不斷顯現。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共建“一帶一路”將使全球貿易成本降低1.1-2.2%,參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加4.1%。一些國際機構研究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將為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至少貢獻0.1%。第二屆高峰論壇期間,各方對“一帶一路”最多的評價就是這是一條“機遇之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明確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世界不能錯過的重大機遇。
共建“一帶一路”助力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始終以此為目標,聚焦發展這一根本性問題。“五通”與2030年議程的17項目標高度契合。“一帶一路”與2030年議程對接,有利于幫助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和饑餓、促進工業化和推動綠色發展,實現2030年議程中“不讓任何人掉隊”的目標。“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經濟走廊和貿易大通道建設降低了國際貿易成本,本身也是聯合國“國際貿易促進發展”議程的具體實踐。第二屆高峰論壇論壇期間舉行的圓桌峰會專門將落實2030年議程作為重要議題,會后發表的聯合公報特別強調了對2030年議程的支持,中方與聯合國有關機構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為這一重要議程的落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共建“一帶一路”是長期的事業,只有更好,沒有最好。過去6年,共建“一帶一路”繪就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大寫意”,下一步的重點是繪制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在新的起點上行穩致遠。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核心要義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堅持開放、綠色、廉潔,堅持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這“三個堅持”是對共建“一帶一路”實踐的總結、提煉和升華,是中國新發展理念的延伸,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寫入了第二屆高峰論壇聯合公報,成為下階段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指導原則。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需要推動構建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這里面既包括對接各方互聯互通倡議和規劃,加強政策協調,形成合力,也包括推動具體領域合作,共同構建以經濟走廊為引領,以物流貿易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為依托的互聯互通網絡。這種伙伴關系必須建立在各國互利共贏的基礎之上,支持開放型世界經濟、反對保護主義,支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一帶一路”目前已經同聯合國、東盟、非盟、歐亞經濟聯盟的發展規劃對接,同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蒙古“發展之路”、印尼“全球海洋支點戰略”等國別倡議對接,以此為基礎構建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的前景可期。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需要推動各國聯動發展。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可以讓更多的“陸鎖國”變成“陸聯國”,讓更多發展中國家更好地融入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并從中受益。中歐班列聯通亞歐大陸100多座城市,被譽為連接亞歐各國市場的“鋼鐵駝隊”,下一步將同陸海新通道對接起來。目前,哈薩克斯坦的小麥通過鐵海聯運抵達東南亞,中國重慶至印尼雅加達的貨物專列只需2天就可抵達對方市場,亞的斯亞貝巴-吉布提鐵路使兩地交通時間從7天壓縮為12個小時。這樣的成功故事將越來越多。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需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導向、民生導向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應有之義。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82個經貿合作區為當地創造近30萬個就業崗位,蒙內鐵路施工期間當地員工占比超過90%,巴基斯坦解決了全國電力短缺問題,這些都是“一帶一路”改善民生福祉的生動體現。第二屆高峰論壇期間,各方圍繞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智庫、民間組織、媒體等領域合作達成一系列成果,無疑將進一步幫助各國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發展。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需要繼續堅持發展的可持續性。習主席提出要建設綠色絲綢之路,我們將把“綠色”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底色,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第二屆高峰論壇期間,各方就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基礎設施、綠色金融達成廣泛共識,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發起“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綠色照明行動倡議、綠色高效制冷行動倡議,有關金融機構還決定發行綠色債券并發布綠色金融指數。這些成果的落實,將為“一帶一路”帶來新的勃勃生機。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需要打造高質量的合作項目。“一帶一路”的鮮明特點是有理念、有方案、有行動、有效果,既是“思想庫”也是“行動庫”。對“一帶一路”項目,既要確保建得成,也要確保建得好,更要確保用得住。我們在第二屆高峰論壇上提出建設高質量、抗風險、可持續、價格合理、包容可及、廣泛受益的基礎設施,充分體現了在此方面的信心。在下一步的實踐中,我們將從硬件、軟件兩方面入手,繼續完善和擴充“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多園”架構,積極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對接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標準,確保經濟、財政、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性,打造經得起歷史檢驗和人民評說的精品工程。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還需要不斷完善合作機制。要在繼續用好雙邊合作機制、推動雙邊務實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第三方市場合作,把我國和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共同規劃,共擔風險,共享收益。要持之以恒推進“一帶一路”多邊合作機制建設,以實際行動體現對多邊主義的支持。各方都歡迎舉辦第三屆高峰論壇,我們要以此為契機,把高峰論壇這個多邊平臺建設好、發展好,使之成為引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最重要國際平臺。目前我國與各國和國際組織在金融、稅收、能源、數字經濟、知識產權、環保、智庫、媒體等領域發起成立了多個多邊對話合作平臺,要在此方面加大投入,使這些小多邊機制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
共建“一帶一路”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遇到一些風險和挑戰是難免的,但這屬于發展中的問題,完全可以在發展的進程中解決。對于各方提出的建設性意見,我們會虛心接受。對于一些誤解、誤讀和誤判,我們愿通過溝通對話,增進了解、擴大共識。對于帶著有色眼鏡、刻意歪曲、抹黑的言論,我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顛倒黑白、搬弄是非的做法欺騙不了國際社會,終將為正義和真理所拋棄。記得最近西方一位智庫負責人明確表示,中國是當前提出全球發展藍圖,并拿出實施方案的唯一國家,對“一帶一路”批評指責很容易,但又有誰能提出解決方案,且拿出資源支持這項計劃呢?
“一帶一路”是一條紐帶,連接著中國和世界。“一帶一路”是一個征程,立足腳下,通向遠方。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對“一帶一路”發展前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