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在“新中國人民外交思想研討會”上的講話
戚振宏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首先,對外交學會成立7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學會成立70年來,在拓展外交空間、增進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相互溝通和了解、促進我國與各國友好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提升國家形象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而獨特的作用。我相信,在王超會長帶領下、在學會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外交學會必將越辦越好,續寫新的輝煌。
人民外交是外交學會的招牌,更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會成立70周年之際討論新中國人民外交思想,對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理論、推動人民外交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人民外交是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外交的一項創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新中國人民外交思想繼承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和中國共產黨的長期革命和外交實踐經驗,具體體現了以下特征。
一是高度重視人民在外交中的作用。周恩來總理曾指出:“兩國人民之間的關系,不能單靠職業外交家來進行,更多地應該依賴兩國人民直 接地來進行”。他在1952年4月30日所作的《我們的外交方針和任務》講話中強調:“我們要團結世界各國的人民,不僅兄弟國家的人民,就是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我們也要爭取。……外交是通過國家和國家的關系這個形式來進行的,但落腳點還是在影響和爭取人民,這是辯證的。這一點要搞清楚。”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無論對周邊國家的“親、誠、惠、容”還是對非洲國家的“真、實、親、誠”理念,都強調民相親。實際上,人民外交說到底就是民心外交,即通過廣交深交朋友,實現民心相通、民心相親,促進互信,建立友誼,為國家關系發展夯實民意基礎。
一是高度重視人民在外交中的作用。周恩來總理曾指出:“兩國人民之間的關系,不能單靠職業外交家來進行,更多地應該依賴兩國人民直 接地來進行”。他在1952年4月30日所作的《我們的外交方針和任務》講話中強調:“我們要團結世界各國的人民,不僅兄弟國家的人民,就是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我們也要爭取。……外交是通過國家和國家的關系這個形式來進行的,但落腳點還是在影響和爭取人民,這是辯證的。這一點要搞清楚。”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無論對周邊國家的“親、誠、惠、容”還是對非洲國家的“真、實、親、誠”理念,都強調民相親。實際上,人民外交說到底就是民心外交,即通過廣交深交朋友,實現民心相通、民心相親,促進互信,建立友誼,為國家關系發展夯實民意基礎。
二是強調官民并舉、以民促官。陳毅副總理兼外長曾指出,“中國的人民外交,是通過政府外交和民間外交兩種形式來實現的。這種形式的密切結合和靈活運用,構成了我們人民外交的體系,成為我們對外工作的最大特色。”在新中國成立早期,人民外交往往是官方外交的先行者。新中國通過加強與其他各國人民之間的聯系,打破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外交封鎖,爭取國際支持,因而產生了“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人民外交實踐。眾所周知,人民外交在推動中法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等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使在外交局面完全打開的時期,人民外交在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關系,特別是那些與中國出現矛盾摩擦或未建交國關系發展中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彰顯外交中的溫情。人民外交的重要對象之一是國際知名政治活動家。這些人往往是曾經為中國與其所在國關系發展做過貢獻的前政要。中國外交從不赤裸裸地講利益關系、利用價值,而是強調結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這種“燒冷灶”的做法與其他國家對待前政要人走茶涼的做法大相徑庭。實際上,這種重情義的人民外交往往可以更好地調動相關人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獨特影響力,為促進中國與對象國雙邊關系作出新的貢獻。
四是充分發揮公共外交的功能。公共外交的主要使命是爭取他國民眾對本國的了解和認同,提升本國的國際形象。人民外交的對象除國際知名政治活動家外,還包括議員、學者、知名人士、青年精英,等等,這些人往往是對象國的“意見領袖”,是影響對象國對華認知的關鍵引導力量。通過與他們的交往,可以將中國的理念、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治國理政經驗傳遞到對方國家,使其精英階層乃至普通民眾更好地認識、理解中國,從而起到其他外宣手段難以發揮的作用。據了解,外交學會近年來還積極舉辦各種論壇和國際會議,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宣介中國道路的新的公共外交主力軍之一。
當今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美西方對我無端指責、刻意抹黑愈加露骨無恥,使得我國際輿論環境面臨新的復雜挑戰。在此背景下,人民外交承載著新的爭取民心的使命。我們應認真總結人民外交70年來的寶貴經驗、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外交思想,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人民外交思想,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拓展人民外交的內涵、創新人民外交形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