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在“新中國人民外交思想研討會”上的講話
吳海龍
中國公共外交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會長
作為新中國外交思想的踐行者,作為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的前任會長,在學會成立70年之際,很榮幸參加今天的研討會。
新中國人民外交是新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人民外交思想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新中國人民外交具有十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性,也是新中國外交的一項創舉。美國人提出公共外交理念是在60年代。而我們提出人民外交思想是在1949年。1949年12月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成立,可以說是新中國踐行人民外交的開始。人民外交具有其獨特性、靈活性。不管是人民外交、民間外交、公共外交,因其靈活性和獨特性,成為了官方外交的重要補充。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面臨著帝國主義的封鎖和打壓。1949年,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只有10個。到50年代,是18個。大量的外交工作需要通過民間外交來做。那種情況下,如何沖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扼制,與世界各國人民建立友好關系,樹立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使新中國得到國際上的廣泛認可呢?僅靠官方外交顯然不夠,需要通過民間機構和民間渠道,充分發揮人民外交和民間外交的作用。人民外交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無論是1949年12月成立的外交學會,還是1954年成立的全國對外友協(那時叫中國人民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等其它機構,在新中國成立后,都在廣交朋友、增進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協助和推動與西方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建立關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新中國70年歷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中,人民外交的思想、理論、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人民外交為促進我國的改革、開放、發展,增進與世界人民的了解、理解,擴大我們的朋友圈,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中國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世界,影響著中國和世界的關系。目前世界進入了一個對中國重新認識的階段 --- 贊揚的、敬佩的、認可的,大有人在;誤解的、猜疑的、抹黑的,也不少。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在這個關鍵時刻,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鮮活的中國,澄清謬誤,辨明是非,以正視聽,樹立我國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促進與各國人民的民心相通、民心相親,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營造良好、友善的國際環境,是人民外交的中心任務。人民外交要緊緊圍繞國家總體外交的中心任務,配合國家重大外交行動,全力服務好國家外交大局。
人民外交要充分調動和統籌各方面的資源。要發揮智庫、媒體、學界、企業的力量,也要發揮有影響的政府官員的力量,還要發揮地方專業機構的力量。我最近到上海、杭州等地做了一些調研工作,想看看地方的公共外交工作究竟是怎么開展的。趙啟正曾說過一句話:公共外交真正的力量在民間。以前我不太相信這個說法。但通過這次調研,我對他的這句話已深信不疑。公共外交、民間外交的力量確實在民間。充分利用民間的人脈資源優勢,在公共外交方面可做很多事情。所以人民外交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形成合力,以產生更加有效的作用和影響。
人民外交還要創新方式和手段,要順應我們所處的這個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的時代特點,廣泛應用各種傳播和交流手段和平臺,豐富交流的方式和方法。
人民外交要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不斷豐富和發展人民外交的內涵。人民外交已經搞了70年,在不同的時期都積累了很多、很好的經驗以及范例和做法。我們應善于總結成功實踐,從中形成、豐富并發展人民外交理論,用以繼續指導人民外交工作。
說到底,搞好人民外交的決定因素還是人。我們必須有一大批會搞人民外交的人。這批人既要了解中國,又要了解外國;既要懂政策,又要懂專業;既要外文好,又要中文好。我們這方面的人才嚴重不足。當務之急是培養一批會宣講、能溝通、懂傳播的人。這是人民外交的需要,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需要。
人民外交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工作,需要經年累月、久久為功,才能做到民心相通、民心相親、世代友好。
總之,新時期人民外交任重道遠,大有可為。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愿與外交學會、全國友協以及從事人民外交的所有其它機構一起,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按照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精神,開創人民外交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