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新中國外交70年:成就與經驗
劉勁松
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司長??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徹底終結了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屈辱歷史,開始以嶄新姿態自立于世界東方。70年來,新中國外交高舉獨立、自主、和平、合作的旗幟,助力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復興進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偉大事業作出歷史性貢獻。
一、新中國外交70年的主要成就
(一)有力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安全利益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打破外部孤立與封鎖,中國政府制定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三大外交方針,以嶄新面貌開展外交活動。從那時起,中國外交始終堅持奉行以和平為宗旨、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定捍衛國家獨立與主權,使新中國在風云激蕩的國際環境中站穩了腳跟、打開了局面。
中國外交將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自身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積極貫徹“一國兩制”構想,使香港和澳門順利實現回歸。中國外交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中國內部事務、損害中國主權安全,反對“臺獨”分裂活動,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扎實開展涉藏、涉疆外交,加強打擊“三股勢力”國際合作,旗幟鮮明反對人權問題政治化,全力捍衛領土主權、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
中國外交致力于通過談判、協商方式,處理與周邊國家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已通過談判完成90%的陸地劃界和勘界,同14個陸地鄰國中的12個劃定和勘定邊界,有力維護國家領土主權。我任駐阿富汗大使時,阿富汗朋友對我講,中國是大國,阿富汗是小國,但中國在兩國邊界談判時對阿富汗平等相待,公平、友好地處理邊界事務,讓阿富汗人民感受到兄弟般的情誼和中國的大國風范。中國同有關國家簽署并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啟動并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堅決捍衛國家海洋權益,維護地區海上局勢穩定。
(二)鞏固并發展了同世界各國的關系
70年來,中國的建交國數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8個增加到180個,建立了111對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走出了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形成朋友遍天下的可喜局面。
蘇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天即承認并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蘇聯解體后,中蘇關系平穩過渡到中俄關系。中俄關系歷經國際風云變幻,已成為當今世界大國、鄰國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的典范。在建交7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對俄進行國事訪問,宣布發展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兩國關系邁向新征程。
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上世紀70年代,毛澤東主席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以民間交往拉開兩國官方關系的序幕。周恩來總理在接見美國代表團時表示,“你們這次應邀來華訪問,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來往的大門”。“乒乓外交”創造了“小球轉動大球”的歷史佳話。建交以來,兩國關系在風雨中不斷前行。當前中美關系復雜性上升,關鍵是要本著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態度通過對話磋商解決問題,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保持中美關系總體穩定。
中歐關系發展為新中國打開外交局面和現代化建設發揮了獨特作用。1964年中法建交,這是中國與西方大國第一次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此后,伴隨歐洲一體化的推進,中歐關系不斷深化拓展,朝著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方向前進。雙方在維護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等方面共識增多,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
70年來,中國始終高度重視周邊外交工作,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方針,踐行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同周邊國家政治互信不斷深化,務實合作成果豐富,區域一體化進程走深走實,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建設持續推進。
70年來,中國始終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作為對外政策基本立足點,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支持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國際事務。中國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同非洲國家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同阿拉伯國家建立全面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未來的戰略伙伴關系,同拉美國家深化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推動打造金磚國家南南合作新平臺,實現了同發展中國家整體合作機制全覆蓋。
(三)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
中國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發揮建設性作用,新中國從此登上世界舞臺。參與過這段工作的一位老外交官回憶說,“周總理在日內瓦會議期間一切事情親自決策,同各國代表廣泛接觸、耐心交談,每天忙到凌晨三四點,為新中國外交贏得了贊譽與尊嚴,樹立了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公平正義的負責任形象”。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后,開始全面參與聯合國各領域活動,加入了幾乎所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500多項國際公約。進入新時代,中國堅定維護多邊主義,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中國已成為聯合國第二大會費國和維和攤款國,也是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20世紀50年代,中國同印度、緬甸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1982年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時表示,我們提出維護世界和平不是在講空話,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們真實的政策,是我們對外政策的綱領。70年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和沖突,沒有侵占國別國一寸土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動裁減軍隊員額400余萬。中國提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全面參與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事務,努力為推動解決朝鮮半島、伊朗核、敘利亞、阿富汗、南蘇丹、緬甸若開邦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貢獻智慧和力量。中國連續10多年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向受海嘯、地震等災難和埃博拉疫情困擾的國家和人民及時伸出援手,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世界情懷與歷史擔當。
當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共同挑戰,各國人民完善全球治理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通過主辦一系列主場外交,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等多邊會議,推動眾多中國方案和中國倡議轉化為國際共識和全球行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我們全面參與全球氣候變化、反恐、核安全、網絡安全等多邊治理進程和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國際金融機構改革,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亞投行等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組織和合作機制,更多中國籍人士出任國際組織負責人。中國正在成為完善全球治理最為活躍的動力。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當前治理難題和發展困境,習近平主席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倡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和清潔美麗的世界,并創造性提出了“亞太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等具體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和人類命運緊密相聯的客觀規律,契合各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夢想,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等國際和地區組織文件。中國賦予多邊主義新的時代內涵,即:國際上的事應該由大家商量著辦,不能由一國或少數幾個國家說了算。這一主張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四)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
中國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經過70年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以上,是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走向世界。中國已加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幾乎所有重要國際和區域經濟組織。中國已與25個國家和地區簽署17個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15個成員國已經整體上結束談判,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正在加速構建。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堅定支持者。“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中國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為處在十字路口的全球化進程指明了方向。我們以實際行動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維護世貿組織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促進經濟全球化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國為全球減貧與發展事業做出巨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8億人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七成。2020年中國將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在5000年文明史上第一次消除絕對貧困。中國已累計向近1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4000多億元人民幣援助,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積極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
自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落地,國際合作架構基本成型。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得到廣泛認同,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支持不斷加強。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國已同137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197份合作文件,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已近2萬列,已成功舉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帶一路”已成為當前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臺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不僅促進了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甚至改變了很多普通人的命運。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在阿富汗救助上百位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在新疆烏魯木齊的手術成功率100%,讓上百個家庭重獲生活的希望。當地人流著淚說:“中國朋友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我們的孩子,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份恩情!”
(五)積極服務國內發展
70年來,中國外交一直將服務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要使命。我們支持地方和企業“走出去”,構建主場外交、共建“一帶一路”、外交部省區市全球推介活動等平臺,全力服務國內高質量發展和地方擴大開放。大力開展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迄已協助追回“百名紅通人員”60人。
中國外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外交為民,堅決維護中國公民和機構海外安全與合法權益。我們成功組織了也門撤僑等10多次緊急撤離海外公民行動,累計處理領保案件超過50萬起,涉及近百萬中國公民。2018年9月,日本遭遇強臺風,中國駐大阪總領館協助撤離來自兩岸三地的上千名滯留中國旅客,展現了“祖國在你身后”大國外交的擔當與作為。中國外交部建立了海外安全提醒發布機制,開通“12308”熱線,“中國領事服務網”、“領事直通車”微信公眾號、“領事之聲”微博相繼開通或上線。同146個國家締結涵蓋不同種類護照的互免簽證協定,持普通護照的中國公民免簽或落地簽目的地已達70個。
(六)推動外交理論體系創新發展
70年來,新中國幾代領導人、外交人員和專家學者,一直堅定不移履行將外交學中國化的歷史任務,推進中國外交理論不斷創新發展。從三大外交方針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三個世界”理論到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新中國外交立足現實需要和時代特點,探索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外交理論體系,為國際關系理論的創新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確立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習近平外交思想以“十個堅持”為核心要義,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對外工作的歷史使命、總目標和必須堅持的方針原則,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本質要求、內在規律和前進方向。習近平外交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在外交領域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對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2019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對外交工作作出重要深刻闡述,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建設,深入推進涉外體制機制建設,要實現外交外事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全會對外交工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外部條件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新中國外交70年的寶貴經驗
在70年的光輝歷程中,中國外交形成了優良傳統,積累了寶貴經驗,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事業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
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獨立自主是中國外交最鮮明的屬性。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中國始終堅持按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堅持通過對話政治解決各種爭端,堅持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以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推動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永遠做維護世界和平的正能量。
始終堅持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世界各國人民的追求目標,也是中國外交永遠不變的責任。中國倡導并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始終堅持在政治上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經濟上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國際事務中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無論何時,中國都將站在歷史正確方向一邊,站在國際公平正義一邊,站在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邊。
始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互利共贏是中國和平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外交永遠不變的追求。你輸我贏不是中國的目標,唯我獨尊更不是中國的風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充分運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的有利條件,努力實現中國發展與世界共同發展相互促進、協調統一,致力于推動合作共贏和開放體系建設。
始終堅持捍衛國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堅守國家利益是中國外交永遠不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外交以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和長遠利益為己任,高度珍視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得來的獨立自主,始終堅持中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堅定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從不拿原則問題談條件,從不拿核心利益做交換,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和風骨,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和尊重。
始終堅持外交服務國內發展。服務發展是中國外交永遠不變的重要使命。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第一要務。中國外交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加強與世界友好交往,深化與各國互利合作,在服務國內發展方面出臺眾多新思路新舉措,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他山石”、架起友誼橋、注入新動力。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外交為民是中國外交永遠不變的宗旨。新中國外交是人民的外交,只有扎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中國外交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滿意度作為衡量外交工作得失的重要標尺,堅決把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實處,也因此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