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中國人權事業的成就、立場和主張
柳華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2020年10月24日,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的日子。《聯合國憲章》的序言開篇即宣稱“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與大小各國平等權利之信念”。70多年來,國際社會發生了巨變,而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交通通訊等領域的突破性發展,各國保障和實現人權的條件和可能性是前所未有的,成就、挑戰和機遇并存。但是各國前進的步伐并不相同。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逐漸走出了一條成功的中國人權發展道路,令世人矚目。
一、中國人權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2016年8月22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的人類發展體現在收入與減貧、健康、教育和政治社會參與等各方面。
20世紀70年代末的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的束縛,極大地釋放了增長潛力,帶來了持續30多年的年均近10%的高速經濟增長,這對促進中國的人類發展至關重要。1980年時,中國處于改革開放之初。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測算,當時中國還屬于低人類發展水平國家。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在1995年成為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國家,在2010年后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開始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從2011年開始,中國成為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在1990年尚屬于低人類發展水平組別的47個國家中,中國是唯一躋身高人類發展水平組的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并且取得了高速發展。
不同年份作為時間節點的重要意義彰顯的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2020年則又是一個必將載入史冊的不平凡的年份。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貧困是保障人權的根本性障礙。按照2010年的貧困標準,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7.7億人減少至2019年的551萬人。中國即將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第一次消除絕對貧困,這是對世界減貧事業的巨大貢獻,是中國人權史上的歷史性成就。
2020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目標之年。“小康”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詩經》。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結合中國實際,在設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中,引用了“小康”這一概念。黨的十八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繪制了藍圖,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教育現代化,社會保障全面覆蓋;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初步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目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歷史性成就,意味著中國的民生福祉達到新境界。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之年。五年規劃是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計劃,完成“十三五”規劃標志著中國發展道路上的又一座豐碑,同時為新的“十四五”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奠定堅實基礎。從“十一五”規劃綱要開始,保障人權就明確地成為五年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從2009年4月頒布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開始,中國政府一共制定實施了三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0年也是第三個計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近年來,中國人權發展亮點很多。2019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上升至10410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而197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只有200美元。2019年,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2%,比1978年降低35.7個百分點。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居于發展中國家前列,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社會保障能力是衡量一國人權狀況的重要指標。中國已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目前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近13億。這些數字背后,是中國在人權領域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成就。中國人權事業處于有計劃、有步驟、快速發展的時期。
2020年是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生命至上,積極、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人民生命權和健康權之年。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切萊特2月27日在人權理事會會議上指出,疫情嚴重威脅著全世界所有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這一健康危機是對社會堅韌程度的考驗,而人權框架是一個重要的標桿。面對這一人類未知的、自二戰結束以來影響最大的新型流行性疾病,中國政府采取果斷措施,全社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通過科學戰疫、依法戰疫,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的勝利。中國迅速控制了疫情,挽救了病患,并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承擔國際責任,積極提供國際衛生領域的公共產品。中國的決策和行動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時間的檢驗,妥善應對了疫情,有力保障了人權。
2020年是中國人權法律保障的新突破之年。在抗擊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后,中國2020年的“兩會”在推遲兩個多月后順利召開,這是中國政治領域的大事。“兩會”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5月28日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這是中國法治事業的里程碑,必將載入史冊。《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同時,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全面涉及婚姻、家庭、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等不同領域的權利保障問題。可以說,《民法典》是人權保障的基本法典,影響深遠。
二、中國的人權立場和主張
中國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統一,是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實踐;人權保障則是中國發展的主流價值和基本目標。尊重和保障人權,不僅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也寫入了中國《憲法》,是中國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是重要的憲法原則。
中國文化有顯著的整體性思維的特征,我們不會簡單地去講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有沒有人權”、 “人權好還是不好”,而是把人權置于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具體的國情和實踐中去考察。人權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與法治、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一國發展道路的三個基本維度。
1991年11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首個《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從中國的歷史和國情出發,首次確立了“生存權、發展權是中國的首要人權”。生存權和發展權都是“大概念”(umbrella rights),有著動態發展的、豐富的內涵。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生存權、發展權僅僅理解為低水平的經濟和社會權利保障,它們實際上包括了全面的人權保障的內容,既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也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只是更加突出了發展中國家實現人權的獨特視角和歷史特點。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中國正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上保障和實現更加豐富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推廣其人權話語、政治理念和制度,不愿承認、不愿意談發展權,甚至否定發展權的法律性質。但是,198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發展權利宣言》確認發展權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此后聯合國一直在堅持推動發展權的實現。
中國特色的人權觀中強調個體人權與集體人權的統一。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為例,中國政府的應對舉措彰顯了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優勢,也體現了中國文化中集體主義觀念的特點和長處。健康權和生命權往往表現為個人人權,但是在流行性疾病來襲的時候,它們更多的體現為公共衛生問題,體現為集體人權的屬性和特點。在科學防疫和依法防疫的過程中,適當限制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為整個社區或者城市帶來生命權和健康權的保障,這是典型的以整體性觀念平衡和全面理解人權、真正促進和保障人權的實例。中國人優秀的利他和集體主義傳統,在海外華僑華人身上也有生動的體現。2020年4月14日,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表示,華人社區起到了保護澳大利亞的作用;華人遵守紀律,充滿協作精神,積極行動起來挽救生命,值得所有人感謝。新冠肺炎疫情是世紀性的流行性疾病,中國政府堅持生命至上,以人民為中心,不放棄任何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幼,不論患病嚴重程度,不論國籍,只要在中國,都給予全力救治。中國政府和人民團結努力,不僅在戰勝疫情方面取得階段性的重大勝利,更生動書寫了中國人權事業新的歷史篇章,彰顯了中國特色人權觀和人權道路的特點與優勢。
中國是第一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國在辦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時,也積極思考并參與全球治理,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高度重視聯合國發展議程的制定和實施,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中國與其他國家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中國的立場和主張是建設性的,是通過開展對話和合作,通過夯實發展基礎來真真切切地關心和促進人權。
當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仍然存在。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全面加強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人權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實現人權是一個長期的、堅持不懈的進程。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人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句話體現了我們對于發展人權事業的堅定信心、客觀態度和執著追求。
三、中國積極推動全球人權治理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國沒有“自掃門前雪”,而是從一開始就以無私的國際主義精神,積極與世界衛生組織保持聯系與合作,及時分享信息、開展合作。
中國在第一時間檢測出病毒、確認了新型病毒的出現、完成其全基因測序,并與世衛組織和其他國家分享。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病毒,中國首當其沖,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果斷決策,有效應對,及時扼制了疫情的發展和蔓延,率先取得戰疫的階段性、整體性勝利。同時,中國的國際合作一直是進行時,而且隨著難能可貴的經驗的增多,在不斷為國際社會應對疫情提供人力和物力幫助的同時,更提供了科學防疫的知識和經驗。疫情是對世界范圍內人權事業的巨大挑戰,而中國是應對這一挑戰、緩解疫情威脅、開展國際協調和合作的積極和關鍵的力量。從人權的角度看,這是中國對人類生命健康、世界人權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
世界正在前所未有地面臨疫情以及由疫情引發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領域的困難和挑戰。聯合國所倡導的和平、發展和人權,都面臨著歷史性的挑戰,除了原有的戰爭和武裝沖突、自然災害、流行性疾病等之外,國際體系和國際法本身也同時面臨被漠視或者破壞的情況。綜合國力最強的發達國家美國越來越不負責任,大言不慚地鼓吹“美國至上”,不斷退出國際條約和國際組織,包括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明顯地表現出霸權主義對正常國際秩序、國際經濟發展、各國主權與發展利益等的威脅。而且,美國的單邊主義、霸凌行徑正在走向極端,直接威脅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安全、發展和人權,可以說是逆歷史趨勢而動。世界一體,人類在同一艘船上,這已是全球化時代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支持為亟需加強全球治理的世界提供更多的國際公共產品,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場和主張被實踐證明是科學、有預見性的,是符合國際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發展趨勢的。
人權是個好東西,而正因為其抽象性和感召力,容易被利用成為外交施壓、政治斗爭的工具,也會產生一些借人權之名、干擾特定國家和地區正常經濟與社會發展進程的“人權陷阱”。2020年7月17日閉幕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四十四屆會議期間,再次出現了人權政治化和政治對抗的情況。英國等20多個國家發表一個聯合發言,無理要求中國重新考慮是否推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國家安全法;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也毫不意外地發表了涉華錯誤言論,攻擊中國。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發言人做了嚴詞駁斥,古巴代表53個國家也在會上做了共同發言,明確支持中國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立法,及時、有力回擊,壓倒式駁回美、英等西方國家在理事會搞人權政治化操弄的錯誤行徑。英美等國違背了《聯合國憲章》規定的不干涉內政的基本原則,與作為聯合國人權主流化和機構改革成果而成立人權理事會的初衷和設想背道而馳。人權理事會的工作規則和制度強調非政治化、非選擇性、非對抗性,但是美國等部分西方國家將人權作為政治工具、搞雙重標準、不尊重事實和國際規則的情況屢屢出現,相當程度上干擾了人權理事會的工作,影響了國際人權機制應有作用的發揮。包括人權理事會在內的聯合國各機構、其他國際組織如何有效推動國際人權事業向前發展,目前來看是困難重重。疫情之下,國際人權機制現場開會都變得困難,財政預算不足又雪上加霜,個別西方國家缺乏開展國際合作的負責任的態度,令國際人權事業發展前景堪憂。
保障人權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愿望,實現這一目標和理想需要的絕不是簡單的政治口號、說教或者像美國那樣動不動妄自尊大地對他國橫加指責,而是有效維持國際持久和平、保持國際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尤其是維護體現平等、公平、正義的國際經濟、政治和法律秩序。《聯合國憲章》體現出來的國際合作的初心不能忘記,國際社會追求和平、發展和人權的方向不能改變。
2020年6月22日,繼2018年推動人權理事會通過“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決議后,中國再次推動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中國提交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決議,繼續倡導堅持多邊主義,呼吁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各國應在人權領域開展真誠對話與合作,分享促進和保護人權的良好做法和經驗,加強人權技術援助和能力建設,實現合作共贏。中國的立場和主張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心聲和愿望,符合全球人權治理發展大勢,必將有力推動全球人權事業健康發展。
總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發展道路,中國正在進入全面發展的新境界,正在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中國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挑戰和機遇都是前所未有。中國政府和人民,仍然要以自信、定力、勤奮和智慧,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地為人民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時,堅決地支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的改革與發展,支持國際人權領域的建設性交流與合作,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人權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