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當前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均處于“新常態”
2015年對世界經濟將是一個不確定性上升的多事之秋。由于面臨各種風險與挑戰,總體將呈現亞健康與弱增長態勢,并呈現前所未有的“新常態”。
一、中低增長成為“新常態”下世界經濟主要特征
回顧2014年,世界經濟發展并未脫軌,但增速低于預期。美歐日經濟,尤其歐元區和日本經濟,都出現季度性收縮。“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表現差強人意,俄羅斯和巴西等經濟增長滑落。大宗商品價格受需求疲弱和美元走強的影響而持續走低,油價則因供大于求與OPEC力保市場份額而不減產保價、以及美俄地緣政治博弈而急劇下挫,引發俄羅斯等資源出口型國家幣值暴跌,資本外逃,恐慌蔓延。2015新年伊始,因諸多利空因素影響,國際油價破位下挫,俄羅斯的盧布保衛戰暫時勝收,但盧布前景依然嚴峻。
2015年,世界經濟總體上可望維持溫和增長勢頭。據聯合國《2015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前景》報告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增長3.1%,高于上年0.1個百分點,2015年和2016年將分別增長3.5%和3.8%,好于危機以來的平均增長值(2007-2011年為2.7%),國際貿易增速將回到4.5%和4.9%,也好于危機以來的平均增長值(2007-2011年為2.5%)。這與IMF近期預測基本一致。
具體而言,世界經濟形勢存在的主要亮點有:大多數新興市場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如中國、印度、印尼和黑非地區。美國和英國經濟復蘇勢頭不錯。加之寬松貨幣政策、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都將推動2015年全球經濟向前發展,并支撐全球經濟避免陷入衰退。特別是亞洲地區以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為推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將啟動,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投資發展加速,將加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地區投資增長,促進貿易往來和人文交流。
與此同時,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由于刺激性復蘇結束,調整性回落開始,周期性擴張未臨,所有經濟體都艱難跋涉在結構調整與發展轉型之中,潛在經濟增長率普遍下降,發展缺乏新動力與新活力。此外,美聯儲將擇機升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持續走低,新興市場經濟發展風險上升。歐洲央行超規模量寬,也將引發新一輪降息與貨幣競相貶值潮。主要國家貨幣政策分化將加劇國際經濟環境復雜性,引發金融經濟亂象。“一松一緊”的貨幣政策將使新興市場受到沖擊,處境尷尬。近期國際油價暴跌觸發盧布跳水,通脹飆升,資本外逃,市場恐慌,其他新興市場也難置身其外。
二、分化發展是“新常態”下世界經濟主要趨勢
當前,整體處于“低溫”狀態下的世界經濟增長“冷熱不均”。
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經濟復蘇較為強勁。據IMF最新預測,美國經濟繼2014年增長2.4%后,2015年將增長3.6%,為七國集團之首。且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可望持續,有所加速。但在重整制造業、教育改革、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及改革兩黨“府院之爭”等重要問題上難有進展。
日本經濟稍有起色但仍步履艱難,IMF將其2014年增速調低至0.1%,2015年增速修低為0.6%。“安倍經濟學”第三支箭避重就輕,形同虛“射”,只得回到第一、二支箭,重拾財政擴張、貨幣貶值的老路。日本經濟似乎正在進入第三個“失去十年”。
歐洲經濟較危機時期有所好轉,但復蘇低迷。2014年歐元區經濟增速僅為0.8%,2015年,IMF預測將微升至1.2%。實施量寬政策雖可緩解流動性問題,但結構性與制度性制約因素未除,今后可能面臨如同日本“失去十年”的危險。事實上,2015年歐洲無論在經濟發展還是政治關系上均面臨嚴峻挑戰,歐盟甚至可能面臨分裂考驗。美國智庫
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濟增長依然高于發達國家,但內部發展明顯分化。非洲經濟增勢相對強勁,亞洲發展中經濟體依然位居全球最快地區。據IMF預測,2015年薩哈拉以南非洲和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將分別增長4.9%和6.4%,高于新興市場4.3%平均增長值,更高于發達國家的2.4%,是世界經濟的亮點所在。“金磚國家”發展成色差異凸顯,中國和印度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IMF最新預期,2015年中國和印度經濟將分別增長6.8%和6.3%。而國際機構普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認為中國經濟處于再平衡中,正探索在可控范圍內放緩經濟增長,以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巴西和俄羅斯經濟發展相對困難,尤其俄羅斯受油價下跌和美歐制裁影響,2015年經濟衰退幾成定局。IMF預測,2015和2016年俄羅斯經濟將分別下降3%和1%。普京總統本人也承認,俄經濟2014年增長0.6%,最壞情況下會在兩年內走出困境。
三、新常態下世界經濟增長呈現“雙引擎”態勢
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企穩,新興市場經濟增速放緩,使世界經濟回歸雙引擎時代,但有兩個國家必須高度關注:美國和中國。
一方面,美國經濟在發達國家中一枝獨秀,中國經濟則鶴立于新興市場中;另一方面,美國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最大,改革成果最明顯,中國則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最到位,改革與創業的決心最大。未來,世界經濟發展將由以美為首的發達國家和以中國引領的新興市場共同牽引。據IMF估計,2014年按美元匯率計算,中美經濟分別占全球產出的13.4%和22.4%,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30.5%和22.3%。2015年,中美經濟將分別增長6.8%和3.5%,仍是新興市場和發達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將與2014年接近。
未來,隨著美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強勁增長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將上升,中國經濟增速雖放緩但規模效應凸顯,依然是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IMF預測,未來五年(2015-2019年)按美元匯率計算,中國與美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分別達到21.7%和19.9%。只要美國經濟不出大麻煩,即使歐元區或日本經濟低迷,其負面影響仍可控。在新興市場,只要中國經濟能維持7%左右的中高增長,即使一些新興經濟體暫時衰退,新興市場經濟整體上也不會出大麻煩。因為,中國需求將支撐大宗商品價格避免過渡下跌,中國投資一定程度上可抵御美聯儲升息引發的資本撤逃沖擊。關鍵是,中國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定力,穩中求進,促增長,加快改革和轉型升級,以平常心應對新常態,這是對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
四、新常態下全球經濟發展風險不容小覷
新常態下,各國經濟均處于亞健康狀態。與中國經濟類同,世界經濟也面臨刺激政策退出的“消化期”,結構調整與轉型的“陣痛期”,增速由中高向中低的“換檔期”。三期疊加使全球發展環境異常復雜,深陷“四高、四低、四分化、三失衡、三博弈”的困境之中,即:高失業、高債務、高齡化、高杠桿;低需求、低價格、低通脹、低增長;發展分化、政策分化、社會分化、格局分化;虛擬與實體失衡、供應與需求失衡、投資與投機失衡;規則博弈、模式博弈、制度博弈。這是過去任何一次周期性調整均未發生的新常態。
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長率放緩的主要原因:首先,金融危機后遺癥尚難根除,如高負債、高失業、高赤字等危機后續影響依然存在;第二,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共同問題,養老負擔與適齡勞動力減少,使潛在增長率持續放緩;第三,中短期內難有重大技術突破,提升勞動生產率后繼乏力。這些利空因素將拖累全球潛在經濟增長率,使各國經濟增長軌道普遍下移,中短期難恢復到危機前水平。
五、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仍是全球經濟主要引擎
改革開放35年中(1978-2012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8%,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中國經濟規模已由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第二位,商品貿易和制造業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但一國或地區經濟在經歷持續高發展的“黃金期”后,通常都會進入由高向中低增長的艱難“換檔期”。近三年來,中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2012年和2013年經濟增長均為7.7%,低于過去30年的平均值,2014年進一步放緩到7.4%,未來或許增速持續放緩。由高增長轉為中高增長,將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
但是,與世界經濟增長比較,中國經濟增長仍處領先位置。據IMF估計,2014年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分別增長3.3%和3.1%,發達國家經濟和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將分別增長1.8%和4.4%。與之相比,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雖減緩到7.4%,仍遙遙領先于世界經濟增長,更高于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及其他新興大國。2014年中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已由上年的12.7%升到13.3%,尤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達30.4%,依然是全球第一大引擎,超過美國的22.3%。在世界經濟普遍放緩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能保持7%以上的增長,是中國政府采取“強改革、微刺激、調結構、惠民生”等措施、發展方式轉型的結果,來之不易。
在新常態下,過去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的諸多優勢現已弱化,有的則成為制約瓶頸,如人口紅利、土地紅利、環境紅利。“舊常態”下以透支生態、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增長已到盡頭,未來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將是人才紅利、新型城鎮化建設、改革紅利、創新紅利、法治紅利等。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將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將從增量擴能為主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的方向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將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整個經濟將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不均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舊常態”將被以人為本、均衡協調、綠色發展的“新常態”所取代。經濟增長以實現充分就業和收入增加為主要目標。總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會“下臺階”,但發展質量要“上臺階”。正如李克強總理曾經指出:“我們所說的發展,是就業和收入增加的發展,是質量效益提高和節能環保的發展,也就是符合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科學發展。”這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與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