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2021年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多重挑戰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
在經歷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造成全球經濟大幅萎縮之后,隨著2020年底各國多支新冠疫苗陸續獲準上市,人們對2021年下半年疫情出現控制充滿希望。疫情有望緩解、2020年基準較低加上主要經濟體繼續推出經濟刺激計劃,世界經濟在2021年實現復蘇成為普遍預期。
一、主要國際組織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將實現復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21年1月25日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預計,全球經濟在2021年和2022年將分別增長5.5%和4.2%。與上一次預測相比,將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值上調了0.3個百分點,這反映了人們對疫苗有望推動經濟走強的預期以及幾個主要經濟體追加政策支持的影響。IMF認為,由于各國疫情控制狀況、醫療干預的普及程度、政策支持措施的有效性、危機前的結構性特征等因素不盡相同,各國的復蘇勢頭預計出現明顯差異。從主要經濟體來看,IMF預測2021年美國經濟將增長5.1%,日本為3.1%,法國為5.5%,英國為4.5%,德國為3.5%,巴西3.6%,南非為2.8%。中國繼2020年成為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之后,2021年將增長8.1%,在主要經濟體中繼續領先。
世界銀行在2021年1月期《全球經濟展望》(以下稱《展望》)中稱,雖然全球經濟產出正在從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崩潰中恢復,但仍將長期低于疫情前的趨勢。《展望》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具體而言,預計2021年美國GDP增長3.5%;歐元區增長3.6%;日本增長2.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EMDE)的增長率將穩定在5%,其中中國將增長7.9%。世行認為全球經濟復蘇仍存在下行風險,遏制病毒傳播、為脆弱人群提供救濟、克服疫苗分配帶來的挑戰是促進全球復蘇的當務之急,全球合作應對挑戰至關重要。
全球貿易有望出現恢復性增長。與全球經濟活動復蘇一致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貿易增速預計在2021年達到8%左右,隨后在2022年放緩至6%。服務貿易的復蘇可能慢于貨物貿易,這是因為在全球各地疫情得到控制之前,跨境旅游和商務出行將持續低迷,而貨物貿易在適應疫情的沖擊后所受影響較小。
通貨膨脹水平將持續走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已導致全球糧油價格大幅上漲,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價格指數顯示,到2020年底,糧食和食用油的價格已上升至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此外,各種隔離措施導致的運輸成本攀升也推動物價水平上漲。2021年,全球通脹預期持續強化,經濟復蘇引發需求上升,運輸受阻、全球供應鏈效率下降導致供給下降,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持續寬松造成資金供給充裕均將推高通脹水平。從政策層面看,各國央行在經濟復蘇態勢充分鞏固前,均不會調升短期利率。高通脹預期已導致全球股市在2月最后一個交易日出現大跌。
二、全球經濟復蘇仍面臨多重挑戰,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一)疫苗分配不均或將導致疫情反復,令全球經濟復蘇受阻
控制疫情是經濟復蘇的重要前提。目前,疫苗在控制新冠肺炎傳播、降低人群入院治療率和死亡率上作用顯著,此前疫情嚴重的以色列、美國在人群中開始大規模接種疫苗之后,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均出現顯著下降。世界對疫苗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使社會經濟恢復常態寄予了很大希望,但必須滿足的前提是,疫苗在全球生產、分發和接種的速度必須超過病毒變異的速度,這樣,才有可能在病毒變異導致現有疫苗失效之前實現世界范圍內的群體免疫。
但是,全球疫苗生產和分配存在巨大的不平等現象,“疫苗民族主義”十分嚴重,發達國家和富國幾乎壟斷了當前除中俄之外的疫苗生產和供應。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發達國家全部人口10億人已確保得到13款最有希望的候選疫苗的半數以上產量,其中,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以不到2億的人口獲得10億劑疫苗,而貧窮國家的50億人卻一無所獲。通過“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向窮國運送疫苗才剛剛開始,目前僅加納和科特迪瓦分別收到60萬和50萬劑疫苗,距離2021年年底前提供20億劑疫苗的目標相去甚遠。
在全球化時代,疫情面前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如果貧窮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能及時獲得疫苗并盡早實現全民免疫,即使富國和發達國家通過疫苗實現了群體免疫,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變異后的新冠病毒仍然會在世界傳播,并感染接種此前疫苗的其他國家民眾,造成疫情的持久傳播。目前,世界上已經出現了多種傳染力更強的新冠變異病毒,在疫苗不能公平分配的情況下,新冠變異病毒可能會催生第三波疫情,世界將再次被迫進入封鎖和隔離狀態,經濟復蘇將陷入夭折。
(二)中美戰略競爭態勢不利世界經濟復蘇
美國是世界唯一的超級經濟體,中國是發展穩定又強勁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兩者均為10萬億美元規模以上的經濟體,兩大經濟體GDP合計占全球的四成左右,最近幾年,兩者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四成。其中中國連續數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以上。因此,中美經濟的表現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前景,而中美關系的好壞則不僅對兩國經濟增長有影響,而且對世界經濟也有較大影響。
美國在特朗普任職時期發起對華貿易摩擦,推動對華“脫鉤”,雙邊關系陷入自中美建交以來的最低點。拜登新一屆政府上臺之后提出回歸國際社會,表示愿意采取理性態度,用談判的方式重新塑造中美關系,但迄今為止,中美關系難言有明顯改善。美方自特朗普時期對華加征的關稅并未取消,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大戰略競爭對手加以遏制的政策取向未變,要組建所謂民主國家聯盟以孤立中國。對中國的打壓“換湯不換藥”,變的只是手段和方式。
在對華強硬的社會氛圍影響下,拜登政府將很可能難以徹底扭轉特朗普時期對華政策,即便拜登有意在某種程度上改善對華關系,也會遭到美國國會反華議員的掣肘。日前,美國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指示議員,制定一系列措施對抗中國崛起,并利用國會兩黨對華強硬態度來強化美國科技行業、打擊其認為的不公平做法,以在競爭中擊敗中國。而共和黨對華鷹派則加大對拜登施壓,要求后者堅持其前任特朗普的對華強硬政策。
今天的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有足夠的韌性,自然不會屈服于美國的施壓。中美戰略競爭態勢持續將不可避免地對雙邊經濟合作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各自經濟增長。根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統計,特朗普發起的對華貿易摩擦已導致美國損失了24.5萬個就業崗位。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估算顯示,中美“脫鉤”將在未來五年內導致美國GDP減少1.6萬億美元。從全球層面來看,中美關系持續緊張不利于全球貿易和投資信心的恢復,擾亂產業鏈供應鏈正常運轉,多數國家將陷入選邊站隊窘境,世界將陷入兩個經濟陣營,給世界經濟復蘇蒙上陰影。
(三)全球面臨嚴重債務負擔,長期增長前景受制
國際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債務增加24萬億美元,全球債務總額達到了創紀錄的281萬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債務203.7萬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債務77萬億美元。全球債務總額為全球GDP的355%,與2019年相比增長了35個百分點。這一增速甚至超過了次貸危機爆發時的2008年,當時全球債務占世界生產總值比例的增幅只有10%。2021年全球債務擴張的步伐并未減緩,僅政府公共債務就將再增加10萬億美元,到2021年底超過92萬億美元。
盡管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是應對新冠疫情衰退的有效應對措施,且在極低利率情況下,即時債務成本接近于零,總體可控,但從長期來看,債務負擔風險正在快速積累,未來利率水平的走高將意味著債務負擔的持續加重。深陷債務的政府和企業都將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困境。
從政府層面來看,在經濟復蘇之后,為防止通脹過快上漲,央行將不得不提高基準利率水平,這將導致償債成本大幅增加。如果美國借貸成本比當前市場預期水平高出兩個百分點,則美國償債負擔將從2020年占GDP的2%上升至2030年的6%,意大利的償債負擔甚至超過歐債危機時的水平。大規模經濟刺激措施的退出將比2008/2009年金融危機時更為困難。政治和社會壓力將限制政府減少赤字和債務的努力,從而損害政府處理未來其他危機的能力。從企業層面看,盡管企業通過新增負債渡過了疫情時期的生存危機,但債務到期后的還本付息壓力將迫使企業從擴張業務轉向償債,從而危及企業的生產經營。因此,當世界經濟擺脫疫情影響走向復蘇時,沉重的債務負擔將抑制長期增長前景。
三、世界只有加強合作,才能真正實現經濟復蘇
在全球化時代,全球化挑戰需要全球化應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他傳染病、氣候變化等問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獨自解決。在彼此經濟互相高度依賴的今天,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獨自發展好經濟。世界各國只有求同存異,加強合作,才能真正實現世界經濟的復蘇。
各國要加強在疫苗生產和分配上的合作,讓新冠疫苗成為人人可得的全球公共產品,才能盡早控制疫情,為經濟復蘇提供良好前提。要警惕“疫苗民族主義”,充分發揮世衛組織等國際多邊機構作用,通過“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向各國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的脆弱人群提供疫苗接種,是遏制疫情最經濟、最迅速的方法。
中美兩國要擔負其大國責任,共同引領世界經濟復蘇進程。美方必須放棄對中方的無理打壓,以負責任的態度加強與中方在抗擊新冠疫情、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等國際社會最緊迫任務上的合作,響應中方呼吁,激活或建立各領域、各層級的對話機制,使雙邊關系早日回到正常軌道。
世界各國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通過G20等平臺加強各國財稅、貨幣政策協同和監管協調,以提高經濟刺激和恢復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對日益嚴重的全球債務問題,要利用IMF、G20等國際組織在全球范圍內調配金融資源,特別是向低收入和新興市場國家增加貸款或減免債務,實施債務重組計劃,防止出現主權債務違約,防范發生大的金融動蕩對全球經濟造成沖擊,在全球范圍內提振信心、穩定預期。在全球大規模疫苗接種工作鋪開以后,各國還應在科學評估疫苗有效性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疫苗護照的發放和互認問題,推動跨國商務旅行與旅游,助力世界恢復疫情前常態,促進世界經濟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