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開啟合作新篇章
外交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特別代表
2021年2月9日,中國—中東歐國家峰會以視頻形式在北京召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并發表了主旨講話,同與會中東歐各國領導人共商發展大計,擘畫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新藍圖,引起各方廣泛關注。本文將從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幾個方面對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一、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創立及其歷史背景
中東歐各國均較早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但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推動國際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仍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呼聲。中國堅持尊重中東歐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的關系總體實現平穩過渡,并有了新的發展。
2011年6月25日,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辦,中國和中東歐各國均對加強務實合作前景表達了熱切期望。于是水到渠成,2012年4月26日,以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為契機,中國與阿爾巴尼亞、波黑、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黑山、北馬其頓、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等中東歐16國領導人齊聚波蘭首都華沙,宣布成立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并舉行首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同年9月,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處在中國外交部成立。2019年4月12日,在克羅地亞杜布羅夫尼克舉行的第八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上,希臘成為合作正式成員。
可以說,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是中國同中東歐國家本著共商共建、協商自愿、開放包容的原則,共同倡議發起的跨區域合作的創舉。
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建設及務實合作成果
(一)以領導人會晤機制為引領的立體合作架構全面建立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創立9年來,機制建設不斷成熟完善,已建立起以領導人會晤機制為引領,涵蓋經貿、文化、教育、青年、農業、旅游、科技、衛生、智庫、地方等20多個領域的立體合作框架。每年舉辦一次領導人會晤并發表成果文件。2015年在中國蘇州舉行的第四次領導人會晤期間,歐盟、奧地利、希臘、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成為觀察員。2016年在拉脫維亞里加舉行的第五次領導人會晤期間,白俄羅斯、瑞士成為觀察員。國家協調員會議每年舉行2次,主要功能是協調合作事務,對領導人會晤成果進行落實和推進,到今年峰會前夕已召開16次。此外,合作機制還在各領域建立起數十個合作平臺,中東歐各國均有其牽頭領域,彰顯其能、優勢互補,各類合作成果如雨后春筍般從無到有、由淺入深、聚焦實效,為機制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形成多點開花的喜人局面。
(二)重大舉措和大項目惠及各方
早在2012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創立之時,中方就在華沙會晤上宣布了關于促進與中東歐國家友好合作的十二項舉措,內容涵蓋經貿、融資、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旅游、智庫、青年等多個領域。包括設立總額100億美元的專項貸款,其中配備一定比例的優惠性質貸款,重點用于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綠色經濟等領域的合作項目;發起設立“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等。此后各類合作舉措不斷出臺,為雙方各領域合作注入不竭動能。互聯互通、能源、鋼鐵、科技、醫藥、農業、水利、飛機制造、汽車、電訊等領域合作項目陸續鋪開,各國取得重要早期收獲。其中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佩列沙茨大橋、莫茹拉風電站等一大批大型項目為改善中東歐地區互聯互通水平、增加當地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為當地人民帶來實惠,也樹立了“中國制造”和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和信譽。
(三)促進雙方務實合作水平提質升級
9年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對雙方務實合作的推動日益彰顯。2020年中國同中東歐國家貿易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比9年前增長了85%,其中中方進口增速超過出口增速22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中東歐特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投資方面,2014年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僅為30億美元,到2019年底,已超過168億美元,增長數倍。而中東歐17國在華累計投資也超過16億美元。在各項措施和政策的鼓勵和推動下,人員往來也迅速增加。中國赴中東歐國家旅游人數增長5倍多,雙向旅游人數突破每年100萬人次,增長近4倍。2018年中國赴中東歐國家旅游人數占赴歐游客數量的近三分之一。
正是在機制建設和各領域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和中東歐各國都感覺有必要對既有的合作進行總結,并為下一步發展勾勒出新的藍圖。本著這樣的共識,各方一致商定將于2020年4月在北京舉行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習近平主席親自主持。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峰會不得不推遲,但經過各方共同努力,2021年2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主持召開峰會。此系合作機制建立以來最高級別的領導人會晤,取得了圓滿成功。
三、中國—中東歐國家峰會的重大意義及合作的廣闊前景
(一)峰會的重大意義
2月9日召開的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視頻峰會,不僅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自創立以來級別最高的一次領導人會晤,也是2021年中國首次主場外交,對于中國外交的重要意義可想而知。但如果在更為宏大的背景下進行審視,就會發現其重大意義遠不止于此。
首先,從國際大背景看,此次峰會是在各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召開的,它首先向國際社會表明了中國和中東歐各國通力合作、共克時艱、共謀發展的決心。在世界各國將目光投向疫情后經濟復蘇與信心重建的當下,發揮了良好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其次,從中國國內看,2020年,中國脫貧攻堅戰完勝收官,2021年又是中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和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中國將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制。峰會在此時召開,也向世界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那就是中國的發展步伐堅實有力,中國的發展本身就為世界經濟和多邊務實合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第三,從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自身的發展看,無論是合作機制建設、合作理念發展和合作成果落實,都有必要總結經驗繼往開來,對合作未來作出戰略規劃和行動引領,開啟全新的發展階段,以回應各國民眾對合作的更高期待。
第四,作為中歐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益補充,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深入發展也是對中歐一系列重大合作成果在次區域層面的落實,必將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全面、均衡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總之,這次峰會再次向世界顯示了中國作為多邊主義的真正踐行者,與世界各國攜手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峰會的成功召開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二)峰會的重要成果
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發表了題為《凝心聚力,繼往開來,攜手共譜合作新篇章》的主旨講話。習近平主席強調,合作共贏、共謀發展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建立的初心,精辟總結了共商共建、務實均衡、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原則。峰會確定了團結抗疫、務實合作、互聯互通、綠色創新的四大未來合作重點,并發表了《2021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北京活動計劃》(《北京活動計劃》),會后發表了《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成果清單》(《成果清單》)。
《成果清單》記錄了自2019年杜布羅夫尼克會晤以來中國同中東歐國家達成的88項成果文件,其中政府間合作文件35項,商業合作文件53項,涉及經貿、金融投資、海關、科技、科教、體育、衛生、檢驗檢疫、旅游、文化、能源、綠色、基礎設施、“一帶一路”建設等多個領域。
《北京活動計劃》確立了本年度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年”,合作領域涵蓋了規劃與協調,貿易與投資,抗疫和衛生合作,互聯互通,創新科技和能源環境保護,農業、食品產業與林業,人文交流,教育、體育、青年與地方合作等,列出了2021年將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內舉辦的近40項活動,體現了合作的豐富多彩。
(三)下一步的合作展望
1、團結抗疫
雙方將加強聯防聯控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經驗交流,探討開展傳統醫藥合作,提升衛生醫療合作水平,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明確表示,中方愿積極考慮中東歐國家疫苗合作需求。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穩妥有序恢復人員往來、推動復工復產,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為此,與會各方將視疫情發展形勢,繼續以靈活方式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衛生部長特別會議、衛生專家會議等活動,并支持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辦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藥品和醫療器械峰會。
2、務實合作
務實合作始終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此次峰會在推動務實合作進一步發展方面又出臺了重大舉措。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宣布,中方計劃今后5年從中東歐國家進口累計價值1700億美元以上的商品。加快中東歐國家農食產品輸華準入進程,爭取未來5年中國從中東歐國家的農產品進口額翻番,雙方農業貿易額增長50%,中方倡議在中東歐國家合作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繼續推進寧波、滄州等地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產業園建設。加強人文交流,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深化體育合作。
為將上述舉措付諸實施,2021年雙方計劃在華舉辦第五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海關檢驗檢疫合作對話會、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中國—中東歐國家聯合商會第六次會議,在中國寧波舉辦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促進部長級會議和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在中國滄州舉行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滄州)中小企業合作論壇,并將在羅馬尼亞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紡織品博覽會。
3、互聯互通
互聯互通作為暢通聯動發展的合作動脈,自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創立以來,大型項目不斷,成果令世人矚目。此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不斷完善融通格局,攜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快推進匈塞鐵路等大項目建設,繼續支持中歐班列發展;深化海關貿易安全和通關便利化合作,開展“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合作試點等重要合作方向。
在上述原則指導下,2021年將在波蘭舉辦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交通部長會議,在華或在中東歐一國舉行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物流合作秘書處聯絡員會議,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海關高層合作論壇。
4、綠色創新
綠色創新是此次峰會的新亮點,也是面向未來的合作動能。與會各方確定2021年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年”,并將積極開展相關交流與合作。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明確表示中方將堅定不移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以“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年”為契機,深化綠色經濟、清潔能源等領域交流合作。中方倡議成立中國—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研究中心、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青年科技人才論壇,拓展在數字經濟、電子商務、健康產業等領域合作。推動建立中國—中東歐國家電子商務合作對話機制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公眾健康產業聯盟。
為此,2021年將在華舉辦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環保合作部長級會議和第五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創新合作大會。各方還將積極探討在華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青年科技人才論壇。塞爾維亞和黑山更是提出有意愿建立中國—中東歐國家智慧城市中心。
此外,地方合作一直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峰會前夕,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在沈陽以視頻方式成功舉行。2021年,第五屆中國—中東歐國家首都市長論壇將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首都薩拉熱窩舉行,2021中國—中東歐國家市長論壇將在中國寧波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合作必將在新的一年里收獲新的精彩。
隨著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不斷深入發展,也難免出現某些問題和挑戰,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吸引更多關注,匯聚更多資源,更加高效推進合作的模式獲得了各方一致肯定,中國同中東歐各國雙邊合作通過合作平臺普遍受益也為各方所承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國際大勢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展開了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北京峰會為雙方今后的合作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各方精誠合作、共同努力下,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航船一定會乘風破浪,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