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
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
(一)
出乎預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疫災打亂了全人類進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之際的發展進程和一切預期。
又出乎預料,一股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思潮,及其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給世界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由此而來的廣大人民生命、財產及各國經濟社會、生產生活之大災難大破壞,已成為上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以來,一次最劇烈的大災難大破壞。
這就叫做“變中生變,變上加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這就是我們今天面對的“大變局”。
(二)
“大變局”本身,意味著“大考驗”。
一是能否克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各國人民攜手戰勝疫災;
二是能否在攜手戰勝疫災的同時,修復全球產業鏈,重振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重啟發展;
三是能否在戰勝疫災和重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排除各種干擾,從而打開面向21世紀第三個10年以至更長時期世界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而貫串“大變局、大考驗”的,是一項根本性的歷史要求,這就是從進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算起,在全球范圍內,在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利益訴求的各個地區各個國家之間,經歷多邊和單邊、開放和封閉、合作和對抗的重大考驗,實現更高水平的“大合作”。
(三)
應當如實地說,對于這種“大合作”前景的應對,已經成為考驗世界上每一位政治家智慧與才干的最重要的標準。
一種應對,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極大的勇氣和決心控制疫情。同時把自身的抗疫和經濟發展同全球抗疫和經濟恢復緊緊聯系,積極參與和支持全球抗疫,保護全球供應鏈的安全和穩定,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另一種應對,是面對疫情,不僅不主動作為努力控制疫情的流行,而且蓄意破壞國際抗疫合作,把抗疫不力以致人民生命重大損失的責任推卸給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癱瘓國際治理機構。在世界各大經濟板塊遭受重創的同時,頑固地繼續推進逆全球化政策,破壞國際供應鏈的完整和穩定。
應該嚴肅指出,在2020年和之后未來若干年,世界的格局將會呈現這兩種應對相互交織、高度對立的兩重性。
(四)
面對國際格局的兩重性,中國從容布局。一個最集中的表現,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應當說,這個建議,是當前國內國際條件下14億中國人應對大變局、大考驗,推進大合作的根本性戰略抉擇。
這個規劃所要回答的問題乃是在中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在國際環境日臻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打算怎樣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
這個規劃既擘畫中國的新前景,又展現中國發展同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大國擔當,因而將成為解讀當代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藍圖。
這個規劃還包含著一個更深層次的戰略估量,那就是在清醒分析當前國內國際有利和不利條件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堅定確信,中國仍然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面對21世紀第三個10年和此后更長時期,中國人將保持戰略定力,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中國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兩個重要目標實現的本身就極大增強了世界上維護和推動和平與發展的力量。
中國將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努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新的格局下,打造好高質量的“生產力”和“市場力”,不僅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工廠”,而且會把中國打造成為“世界市場”。今年1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已經強調,中國將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發揮超大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為各國合作提供更多機遇,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注入更多動力。
中國將繼續推進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我們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從而形成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一輪海陸并舉的全球化,再加上積極參與網絡空間的全球化,探討制定全球數字治理規則,促進發展中經濟體大發展和發達經濟體再發展。
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世界經濟向著更加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的方向發展。當前,人類社會由于疫情嚴重而正在遭受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應該清醒地看到,在經濟恢復的過程中,如果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不起來,發達國家也會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因此,中國主張未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應該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支持,保障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和空間。
而所有這一切,都強有力地體現了“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體現了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總方針之下,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促進共同發展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打造伙伴關系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支持多邊主義的決心不會改變。這四個“不會改變”,生動反映了百年大變局走到今天,中國早已不是過去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而是具備了與世界各國一道,迎接并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中國。
(五)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所謂正確的“角色觀”,就是“不僅要冷靜分析各種國際現象,而且要把自己擺進去,在我國同世界的關系中看問題。弄清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制定我國對外方針和政策”。
新冠疫情已經表明,盡管國際秩序并不完美,但是人類社會已經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既有團結抗疫和經濟恢復發展的現實的共同利益,也有習近平主席強調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共同價值。面對這樣的世界格局,究竟是借著疫情把當前國際秩序打碎打爛,通過封閉、排外的方式找出路,還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之下,在克服疫情的同時,通過國際秩序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推進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這可是一個極為重大的歷史性考驗。前一條道路,比疫情本身還要惡劣,自絕于本國人民、自絕于國際社會,顯然不是出路。后一條道路,才是正確的選擇。
中國自身的發展和對國際秩序的貢獻將是全世界共同發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而中國到21世紀中葉就將實現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乃是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聯系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絕非那種近代世界史上曾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新霸主取代舊霸主。這也就是說,中國要以作為國際秩序和體系的維護者和改革者、完善者的站位,堅持高揚全球治理、多邊主義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來應對包括霸權主義、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在內的人類社會的共同危機。
總之,“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作為一項宏大命題,本身就意味著重大的歷史抉擇和歷史機遇。而在當前形勢下,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深入反思,扎實推進在利益匯合點和利益共同體基礎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才真正應當是提到國際社會面前的歷史性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