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推進國際核裁軍和防擴散進程,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
外交部軍控司司長
一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與戰略格局加速轉換,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大國間矛盾摩擦增多,國際安全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肆虐,嚴重損害國際核裁軍和防擴散進程,沖擊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國際安全正經歷冷戰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多邊軍控進程處于何去何從的關鍵十字路口。
(一)大國戰略安全競爭加劇,動搖全球戰略穩定框架。美國為維持一超獨霸地位,渲染大國競爭,強化軍事同盟體系,謀求絕對戰略優勢。美計劃斥巨資升級三位一體核武庫,發展并部署低當量核武器,擴大核威懾范圍,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甚至放風要重啟核試驗。美并不斷毀約退群,包括退出《中導條約》《開放天空條約》,嚴重破壞二戰后逐步建立起來的多雙邊軍控裁軍體系。美還不斷發展和部署全球反導系統,尋求在亞太和歐洲部署陸基中導,謀求攻防兼備的軍事優勢。美上述消極動向深刻影響各國戰略安全環境,動搖全球戰略穩定基礎,加劇大國戰略競爭。俄羅斯為維持對美均勢,大力發展“薩爾瑪特”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先鋒”高超音速飛行器、核動力無人潛航器、核動力巡航導彈等新型戰略武器。英國對核戰略作出重大調整,今年3月宣布將核彈頭庫存上限從180枚提高到260枚。法國大力推進核力量現代化,研發新一代戰略核潛艇、轟炸機。國際社會普遍擔心核裁軍進程發生逆轉,甚至重現核軍備競賽。
(二)美俄核裁軍進程前景難料,意愿和動力明顯不足。美俄今年2月就《關于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措施的條約》(新START條約)延期5年達成一致。但是,許多無核武器國家批評美俄不是真裁軍,新START條約只要求削減“部署的”核彈頭及運載工具,且不要求銷毀,削減下來的核彈頭及運載工具轉入庫存。國際上要求美俄進一步實質性削減核武器的呼聲上漲。兩國雖同意討論未來核裁軍安排,但在目標上南轅北轍。美要求涵蓋戰術核武器、俄新型戰略運載工具,并強化核查機制。俄要求談判限制美國全球反導系統,并納入巡航導彈、外空、高超音速等影響戰略安全的非核武器系統。美還竭力回避自身核裁軍義務,推動核裁軍多邊化,尋求將中國納入其中。俄則要求英、法加入核裁軍進程。
(三)國際核裁軍領域矛盾錯綜復雜,路線與方向之爭更加激烈。一些國家選擇性推動多邊核裁軍議程,導致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長期陷于僵局,加劇另起爐灶、損害裁談會權威的勢頭。部分激進無核武器國家不滿核裁軍進程停滯,推動《禁止核武器條約》于今年1月生效,希一步到位從法理上禁止核武器,無核武器國家和擁有核武器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凸顯。一些國家對美俄繼續核裁軍信心不足,轉而推動諸如增加核透明、降低核風險、討論核裁軍核查等核裁軍“中間措施”。五核國在核裁軍領域也有明顯分歧,能否求同存異、推進合作備受國際關注。
(四)新興科技軍事化運用加速發展,對戰略穩定的影響日漸突出。外空、生物、網絡、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軍事化應用迅猛發展,其大規模破壞性效應、抵消或削弱核威懾效果的潛力不斷顯現。同時,這些領域規則缺失,成為戰略安全治理中日益突出的問題。美國等一些國家公然將外空界定為新的“作戰疆域”,成立外空軍和外空司令部,研發和試驗具有進攻性的反空間系統,外空武器化和戰場化趨勢不斷加劇,外空軍備競賽風險上升。一些國家將網絡空間作為新的戰場,推行威懾進攻理念,強化軍事同盟,推動制定網絡交戰規則,推升國家間網絡摩擦和矛盾沖突。人工智能軍事化運用已成為大國戰略競爭新領域,一些西方國家不斷強化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同時組建排他性小集團,企圖通過主導國際規則制定遏制別國能力發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蔓延的大背景下,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國際社會圍繞應對全球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防范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主義現實威脅、規范并促進生物科技研究應用等關鍵議題的思考和討論更加深入。
(五)地區核熱點牽動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和地區和平穩定,防擴散領域政治化傾向嚴重。美國特朗普政府背信棄義,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并對伊極限施壓,嚴重損害政治外交解決伊核問題的努力,加劇中東地區緊張局勢。美拜登政府有意重返全面協議,各方已在維也納啟動美伊恢復履約的談判進程,但美能否真正解除對伊制裁將決定談判前景。推動建立中東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的呼聲高漲,但美國、以色列多方阻撓,不僅加劇地區國家互信赤字,也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第十次審議大會蒙上陰影。朝鮮半島核問題局勢總體平穩,但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有所上升。同時,一些國家濫用非法的單邊制裁和多邊出口控制機制,甚至以意識形態劃線,將防擴散問題“政治化”的趨勢令人擔憂。美國逆國際潮流而動,試圖推動組建D10、T12等所謂科技民主國家聯盟,干擾正常國際科技和商貿交流。
理念引領未來,方向決定前途。面對復雜的戰略安全形勢,國際社會應攜手努力,加強對話,增進理解,凝聚共識,深化合作,積極穩妥地推進國際核裁軍與防擴散進程,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為推動構建無核武器世界、維護人類和平與安全事業作出不懈努力。
一是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奉行共同安全理念。當前軍控防擴散領域的主要矛盾是多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較量。各國應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和可持續的安全觀,共同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尊重并照顧彼此合理安全關切,放棄追求絕對軍事優勢的企圖,努力營造普遍安全的國際和地區安全環境,消除軍備競賽和核武器擴散的根源。美國作為擁有最大、最先進核武庫的國家,應摒棄冷戰思維,停止制造意識形態對立,停止動輒對他國武力相向或抹黑指責,停止尋求通過核武器部署抵消其他國家核威懾效果和破壞戰略穩定。
二是堅持“兩超優先”的核裁軍國際共識,切實推進真裁軍。根據第一屆裁軍特別聯大《最后文件》等聯合國文件規定,美俄負有核裁軍特殊、優先責任。這一國際共識不容背棄,否則將破壞以NPT為基石的國際核裁軍與核不擴散體系,違背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和各國安全不受減損的核裁軍基本原則。目前,美俄仍擁有全世界90%以上的核武器,應充分利用新START條約延期五年的時間,以不可逆的方式進一步大幅、實質削減其核彈頭和運載工具,包括國際社會關切的庫存核武器,從而為其他核武器國家加入核裁軍談判創造條件。
三是采取切實措施減少核戰爭風險,維護全球戰略穩定。核武器國家應加強核政策與核戰略對話,重申“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不將核武器瞄準任何國家。同時,大幅降低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放棄先發制人核打擊、擴大核威懾范圍、預警即發射、研發低當量核彈頭等政策和做法,防止戰略誤判引發意外和危機。并應就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談判締結國際法律文書,積極探討核武器國家相互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盡快締結法律文書。美國應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廢除核保護傘及核共享政策,并將部署在境外的核武器全部撤回本國,停止發展全球反導系統,不尋求在亞太和歐洲地區部署陸基中導。
四是規范新興科技軍事運用,減少其對全球戰略穩定的沖擊。各國和平利用新興科技的權利應得到尊重和保障,但對其軍事應用也需要進行必要規范。國際社會應堅決反對外空武器化和防止外空軍備競賽,推動在裁談會盡早談判締結外空國際法律文書。反對網絡戰和網絡軍備競賽,反對濫用“國家安全”理由限制正常信息技術發展與合作。充分認識和評估人工智能軍事應用可能引發的安全風險及法律、倫理、道德等方面問題,采取預防性措施。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背景下,國際社會應提高應對全球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防范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主義的威脅,包括加強《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機制建設,盡快啟動公約核查議定書談判,并就生物科研等活動制定必要的行為準則。國際社會應將上述戰略新疆域打造成合作的新領域而不是博弈的競技場。
五是推動地區核熱點的政治外交解決,維護國際核不擴散機制權威和有效性。美方應盡早無條件重返伊核協議、解除單邊制裁,同時伊方恢復履行核領域承諾,恢復全面協議的完整有效執行。各方應堅定致力于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并行推動實現半島無核化與構建半島和平機制,“分階段、同步走”均衡解決各方關切。國際社會應堅定落實有關NPT審議大會成果文件以及聯大有關決議,共同為建立中東無核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作出努力。摒棄雙重標準,反對意識形態劃線,建立開放、包容的全球性防擴散出口控制機制。現有多邊防擴散出口管制機制應朝著更加公正、包容、非歧視性的方向發展。
六是增進大國戰略溝通和互信,構建穩定的大國戰略安全關系。中俄加強戰略協作,延期《關于相互通報發射彈道導彈和航天運載火箭的協定》,對于增進戰略互信、促進戰略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為維護國際軍控體系、促進世界和平與安全注入了正能量。中美應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礎上開展戰略安全與軍控對話,增進互信,探討合作,管控分歧,構建穩定的中美戰略安全關系,使之成為兩國關系的“穩定錨”。
七是維護多邊核軍控機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加強國際安全治理。各國應維護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為基石的國際核裁軍與核不擴散體系,推動第十屆NPT審議大會取得成功。堅決反對和抵制動輒退約退群的單邊主義行徑,維護核軍控條約的嚴肅性。維護《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權威性,推進履約籌備工作,核武器國家應恪守“暫停試”承諾。支持裁談會在達成全面、平衡工作計劃基礎上,根據香農報告所載授權啟動“禁產條約”談判。維護聯合國、裁談會等現有多邊軍控體制,抵制可能損害其權威的“小集團”和“小圈子”。
從擁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中國就主張最終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在核戰略方面展示了最大限度透明,在核力量發展上保持了極大克制,在核武器使用方面采取極為慎重態度。
中國堅持自衛防御核戰略,發展有限的核力量目的是懾止他國對中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確保國家戰略安全。中國不會與任何國家進行核軍備競賽,始終把自身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中國也從未在外國領土上部署核武器。當前形勢下,中國發展有限核力量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有助于懾止核戰爭、減少核風險,有助于維護全球戰略穩定。
中國始終奉行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中國也是五核國中唯一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諾的國家。無論是在“冷戰”時期面臨核威脅與核訛詐的時候,還是在“冷戰”后國際安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始終恪守這一承諾。中國還積極推動核武器國家就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締結多邊條約,積極謀求與其他核武器國家在雙邊或多邊基礎上承諾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國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核武器締約國,從不回避核裁軍義務。中國以建設性態度參加了NPT歷次審議進程,愿與條約締約國一道,認真落實歷次審議大會取得的積極成果,推動第十次審議大會取得成功。中國一直恪守“暫停核試驗”承諾,1996年即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并積極支持推動條約早日生效的國際努力,穩步推進國內履約籌備進程,從去年起中國成為條約第二大會費國。中國還建設性地參與了聯合國核裁軍核查政府專家組工作,支持專家組嚴格遵循相關聯大決議授權開展工作,并為專家組協商一致通報工作報告作出貢獻。中國一貫對“禁產條約”持積極態度,認為裁談會作為唯一多邊裁軍談判機構,是談判“禁產條約”的唯一適當場所,支持裁談會達成一項全面、平衡的工作計劃,以便據此立即開展包括“禁產條約”談判在內的實質性工作。
面對日益復雜嚴峻的國際安全形勢,中國主張并推動五核國加強戰略溝通,努力管控矛盾與分歧,共同維護全球戰略穩定。2019年北京會議以來,中方積極推動五核國合作進程,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果。去年3月,五核國就NPT生效50周年發表聯合聲明,重申對條約的政治支持。中方牽頭的五核國核術語組第二階段工作已接近完成,將向十審會提交新版核術語表。中方代表五核國與東盟國家就《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簽署問題重啟對話進行多次溝通,并與其他四國就核戰略與核政策、減少核風險、“禁產條約”、和平利用核能等問題積極探討對話合作。
中國堅決反對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擴散,主張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實現防擴散目標。中國一貫嚴格履行國際核不擴散義務,全面完整執行安理會相關決議,積極參與國際防擴散合作。多年來,中國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逐步建立了完善的防擴散和出口控制體系,無論在國內管理,還是出口控制方面,中國政府均采取了嚴格的管制措施,確保相關法規得到有效執行,為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作出重要貢獻。中國積極參與地區核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與有關國家推動達成伊核全面協議,在美國退約后始終致力于維護和執行全面協議,并積極推動美伊恢復履約的談判進程。中國堅持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堅持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呼吁各方相向而行,按照雙軌并進思路堅定推進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同時,中國已簽署并批準了所有已開放簽署的無核武器區條約相關議定書,積極支持建立中東無核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區。
中國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建設者,從未想過和任何國家爭奪霸權,無意與任何國家搞軍備競賽。中國將繼續同國際社會絕大多數成員站在一起,堅定踐行多邊主義,維護和完善國際軍控防擴散機制,推進國際核裁軍和防擴散進程,共同維護全球戰略穩定,促進國際和平與安全,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為實現建立無核武器世界的最終目標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