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tdfvt"></address>

<sub id="tdfvt"></sub>

      <form id="tdfvt"></form>
        <form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form>

            <span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span>

                <form id="tdfvt"></form>

                  <form id="tdfvt"><listing id="tdfvt"><mark id="tdfvt"></mark></listing></form>

                    <address id="tdfvt"></address>

                    <address id="tdfvt"></address>
                    <sub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sub>
                    <form id="tdfvt"><var id="tdfvt"><ins id="tdfvt"></ins></var></form>
                      <form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form>

                      <thead id="tdfvt"><var id="tdfvt"></var></thead>

                      《外交》季刊

                      中國碳中和之路

                      解振華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十年是氣候行動重塑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關鍵時期。我國承諾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要用全球歷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對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把握大趨勢、推動大變革、構建大格局,走出一條彰顯責任擔當、發展競爭優勢、營造良好環境的碳中和之路。

                      一、把握大趨勢,彰顯責任擔當

                        氣候變化是不爭的科學事實,是緊迫而嚴峻的現實危機,綠色低碳轉型已成全球大勢所趨,是未來經濟、科技、制度競爭的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基于科學,展現大國決心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五次大規模科學評估表明,當前全球氣溫已比工業化前升高出1.0℃左右(0.8-1.2℃),主要由人類活動引起,如果不采取更多減緩和適應行動,本世紀末有可能達到3℃、4℃甚至更高。全球適應委員會等國際機構報告指出,2020年氣候變化災害帶來的全球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美元,到2030年,將有超過1.2億人口因氣候變化陷入絕對貧困。

                        我國是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1991—2020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400多億元,死亡人數近3000人。如果溫升達到3℃、4℃,周邊海平面將可能上升1米,而沿海地區集中了40%以上的人口和50%以上的GDP,必將遭受嚴重的經濟社會損失。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國際場合強調《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作出一系列重大宣示,展現我國氣候雄心和決心,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注入了強大的政治推動力,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贊譽。

                        從我國落實自主貢獻的實踐看,與2005年相比,我國2020年單位GDP碳強度下降了48.4%,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7.9億噸,相應減少二氧化硫約1200萬噸、氮氧化物約1150萬噸;森林蓄積量增加約51億立方米,同期GDP增長4倍,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壽命增加5.5歲,既超額完成對外承諾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又很好實現了氣候行動與經濟環境協同發展。

                        ——基于國情,增強內生動力

                        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決策,實現目標需付出巨大努力。一是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占全球排放量的28%,超過美、歐、日的總和,人均碳排放6.5噸,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二是在低碳、零碳約束下,不少國家積極推進碳標簽、低碳產品認證制度,醞釀征收碳關稅。我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約為30%,大量商品在我國生產、在他國消費,既承擔了跨區域轉移的“隱含碳”,又面臨國際貿易綠色壁壘。三是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科技及基礎能力偏弱,實現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面臨巨大挑戰。與此同時,我國又擁有較完整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發展走在世界前列,裝機總量約占全球33%,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500萬輛,約占全球50%,5G技術世界領先,為智能化電氣化奠定了有利基礎。

                        因此,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雖然面臨巨大困難挑戰,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但也為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帶來重大機遇。采取積極氣候行動,可以帶動130多萬億元投資,相當于每年GDP的2%—3%,市場潛力巨大;可以降低產品“碳密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在國際貿易中保持競爭優勢;還可以從源頭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有望實現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PM2.5年均濃度15微克/立方米),大幅提高民眾健康水平。這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推動大變革,發展競爭優勢

                        全球已有56個國家宣布到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約占全球排放的近70%,各國將加快推動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必將引發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競爭博弈。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既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也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契機。

                        ——堅持系統思維,做好頂層設計

                        氣候行動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是一項大的系統工程,要堅持系統思維,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處理好減污降碳與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關系,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

                        做好頂層設計,就是要在中央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針對重點領域、重要環節、重大問題,研究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出臺碳達峰碳中和指導性文件,有關部門按職責任務分工全力推進,形成合力;同時,壓實地方責任,明確目標任務,根據實際制定并實施行動方案,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堅持戰略思維,保持戰略定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均GDP剛剛超過1萬美元,只有美國的1/6,歐盟的1/3。不到10年的時間實現碳達峰,屆時人均GDP將遠低于發達國家達峰時的水平。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歐盟大體需要60年,美國要45年,而我國則要力爭30多年實現。

                        未來十年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時期。必須堅持戰略思維,保持戰略定力,對內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充分挖掘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以及電力、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改革創新帶來的巨大減排潛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升級,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嚴控煤電項目,“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倒逼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對外堅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底線不動搖,遵循經濟規律,按自身節奏、用實際行動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

                        ——堅持創新思維,確保重點突破

                        任何一個國家,要實現碳中和,都必須依靠創新。誰更具創新思維、更有創新能力,誰能率先突破關鍵技術、形成制度優勢,誰就會取得綠色低碳發展的規制主導權,搶占國際市場先機。

                        國際能源署2021年發布的《2050凈零排放:全球能源行動路線圖》顯示,超過50%的凈零排放關鍵技術尚未成熟。因此,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關鍵在于自主科技創新,要積極謀劃低碳零碳科技發展戰略,推進高效率太陽能電池、可再生能源制氫、可控核聚變、零碳工業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術攻關,加快智能電網技術、先進儲能技術、規模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等研發和推廣,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應全面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明確局域網、微電網和分布式電源的市場主體地位,全面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等;完善財稅價格政策,在加大公共資金投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同時,研究設立國家綠色低碳轉型基金,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健全法律法規,完善標準計量體系,提升重點產品能耗限額要求,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核算體系。

                      三、構建大格局,營造良好環境

                        氣候變化是關乎人類生存發展和子孫后代福祉的一場危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堅持多邊主義、合作共贏是世界各國的唯一選擇。我國較早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各國隨之紛紛更新自主貢獻目標和碳中和愿景,我們將繼續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多邊進程,為各國綠色低碳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基于規則,體現公平合理

                        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確保今年召開的格拉斯哥氣候大會取得積極進展,在堅持公開透明、廣泛參與、締約方驅動、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為全面精準落實《巴黎協定》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一是堅持公平、能力、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各國根據國情更新有力度的自主貢獻目標和制定頒布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的中長期發展戰略。二是堅持減緩、適應、資金、技術全面均衡發展,堅持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和得到發達國家支持要相匹配,發達國家要兌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三是盡快解決《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關于建立全球碳市場談判未決問題,盡早建立全球碳市場,保護環境完整性,防止碳泄漏,維護貿易公平。

                        ——勠力同心,推動合作共贏

                        歐、英、美、日、韓、巴西等許多國家或地區已明確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凈零排放目標,德國進一步提出2045年實現氣候中和目標,給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帶了個好頭。盡管各國國情、發展階段不同,目標有所差異,但理念、路徑、政策舉措大同小異,在電力脫碳、工業脫碳、電氣化和智能化、低碳零碳建筑和交通等領域面臨同樣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可以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強化國際交流、政策對話與務實合作。本著合作共贏的精神,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道路上,深化與各國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建、綠色金融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引領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address id="tdfvt"></address>

                      <sub id="tdfvt"></sub>

                          <form id="tdfvt"></form>
                            <form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form>

                                <span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span>

                                    <form id="tdfvt"></form>

                                      <form id="tdfvt"><listing id="tdfvt"><mark id="tdfvt"></mark></listing></form>

                                        <address id="tdfvt"></address>

                                        <address id="tdfvt"></address>
                                        <sub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sub>
                                        <form id="tdfvt"><var id="tdfvt"><ins id="tdfvt"></ins></var></form>
                                          <form id="tdfvt"><dfn id="tdfvt"><mark id="tdfvt"></mark></dfn></form>

                                          <thead id="tdfvt"><var id="tdfvt"></var></thead>
                                          aigao视频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