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不忘初心,接續前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聯合國協會副會長兼總干事
202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全面回顧了中國和聯合國共同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
一
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生靈涂炭、百廢待興,奉行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的聯合國在戰后廢墟上開出了生命之花。聯合國自誕生之日起,便承擔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發展和保護人權的重要使命。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貢獻國,也是在《聯合國憲章》上首個簽字的創始會員國,由于美西方的極力阻撓,新中國被排擠在聯合國大門之外長達22年之久。但是,邪不壓正,公道自在人心。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這是世界上的一個大事件,也是聯合國的一個大事件。這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勝利;是世界公道正義的勝利,也是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勝利。自此,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在聯合國有了真正代表,聯合國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得到切實增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力量得到空前壯大。正如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吳丹所說,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絕不會成為真正的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具有里程碑意義。
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為中國逐步融入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戰后國際體系開啟了大門,為中國融入全球市場提供了廣闊平臺,也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過去50年,世界發生了滄桑巨變。石油危機、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互聯網普及、“9·11”事件、國際金融危機、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歷史變遷,深刻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版圖,極大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發展,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各國相互聯系更加頻繁,相互依存更加緊密,人類前途命運更加休戚與共。
過去50年,中國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并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國際減貧事業樹立典范。
過去50年,中國與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連。中國從聯合國走向世界。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的進程正是中國與世界同頻共振、良性互動的生動寫照。同世界的聯通改變了中國,中國的融入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國以其身的發展書寫了人類發展史的傳奇,并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努力為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
時間是偉大的書寫者,它見證了“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貢獻”的如磐初心,也記錄下和平發展、造福世界的中國擔當。回首這50年中國與聯合國共同走過的歷程,中國與聯合國的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內容不斷深化,實現了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再到引領者的角色轉變。無論世界風云如何變幻,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促進和平與發展的方向不改,秉持公道正義的決心不變,捍衛多邊主義始終如一,已成為世界和平的重要建設者、全球發展的最大貢獻者、國際秩序的堅定維護者和公共產品的積極提供者,為實現聯合國理想和人類發展進步做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貢獻。
50年來,中國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中華民族傳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諧理念。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積極倡導以和平方式政治解決爭端。自1990年以來,中國已向29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人員5萬余人次。目前仍有2200余人在聯合國8個任務區執行任務,在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名列首位。中國已組建8000人規模維和待命部隊和300人規模常備維和警隊,成為聯合國維和待命部隊中數量最多、分隊種類最齊全的國家。中國積極參與朝核、伊核和阿富汗等重大熱點問題的解決,為促進地區和平穩定作出獨特貢獻。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軍控和裁軍進程,迄已加入20多個國際軍控條約及機制,全面履行各項條約義務,堅定維護多邊軍控條約權威性和有效性。
50年來,中國大力促進全球發展。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巨大貢獻。中國率先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帶頭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已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對世界減貧貢獻超過70%。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從坦贊鐵路到“一帶一路”,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不斷以中國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發展合作,向160多個發展中國家實施了數千個成套項目和物資援助項目、上萬個技術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項目以及40多萬人次人員培訓,不斷增強發展中國家的自主發展能力,助力其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極大提升了國家和地區間互聯互通水平,有效促進了有關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截至目前,141個國家和包括聯合國機構在內的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發揮聯合國統籌協調作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發展的沖擊,加快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攜手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
50年來,中國積極致力于促進和保護人權。中國始終遵循《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精神,堅持把人權普遍性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為中國人權進步和國際人權事業作出突出貢獻。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不斷用自身實踐譜寫世界人權史上的新篇章。中國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生存權和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系統推進全體人民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權利,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積極開展人權領域的合作,參與聯合國人權機制的工作,開展人權對話交流,倡導以國際合作方式促進和保障人權。中國加入或批準26項國際人權文書,包括6項核心人權公約,為《發展權利宣言》、《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等多個重要國際人權文書的制定發揮了建設性作用,深入參與多邊人權機制工作,推動人權理事會通過“發展對享有所有人權的貢獻”、“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等決議,多次代表發展中國家就“落實發展權”、“減貧促人權”、“促進國際人權合作”、“促進全球疫苗公平分配”等作共同發言,為全球人權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中國堅決反對外國侵略、統治、占領和種族主義、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等大規模侵犯人權行為,堅持同步發展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公民政治權利兩類人權,重點推動生存權和發展權等集體人權的實現,努力促進婦女、兒童、殘疾人、少數族裔、土著人和難民等特殊群體在法律和事實上的平等。 中國已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建立人權對話或磋商機制,致力于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人權交流與合作。
50年來,中國大力推進社會領域發展與合作。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氣候變化、生態環境、醫療衛生、婦女、青年等領域工作,開展層次豐富、形式多樣的合作。
中國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成立了女童和婦女教育獎,旨在表彰為促進女童和婦女教育作出突出貢獻的機構和個人。自2012年起,中國每年出資200萬美元同教科文組織合作設立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援非信托基金,積極支持非洲國家提高教育培訓能力,縮小非洲國家教育差距。
中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首批締約國,為達成《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作出重要貢獻。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已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及具體政策舉措,涉及國內煤電煤炭消費,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等方面,展現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公共衛生行動。從協助應對埃博拉疫情,到大力推進全球抗疫合作,主動提供人員和物資援助,為有效應對疫情、提升受援國醫療衛生水平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率先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疫苗實施計劃”,先后提供5000萬美元現匯援助,積極支持國際抗疫合作。中國支持世界衛生組織近期發布的《全球疫苗接種戰略》,踐行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重要宣示,截至2021年10月中旬已向150個國家和13個國際組織提供了抗疫物資援助,同時向34個國家派遣了37支醫療專家組,幫助16個國家打造區域疫苗生產中心,并向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16億劑的新冠疫苗,為建立全球免疫屏障作出重要貢獻。中國決定向“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捐贈1億美元,用于向發展中國家分配疫苗,并再向發展中國家無償捐助1億劑疫苗,在全球抗疫合作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50年來,中國全力支持聯合國發揮核心作用。中國始終恪守對《聯合國憲章》的莊嚴承諾,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說,有了中國的支持,聯合國才能夠更好地履行職責。
中國加入幾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參加了600多項國際公約及修正案,認真履行條約義務,切實兌現國際承諾。中國是聯合國第二大會費與維和攤款國,一向及時、足額、無條件繳納聯合國會費及各項攤款,認真履行對聯合國的財政義務。中國迄今共向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供資1.2億美元,啟動開展112個合作項目,為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工作提供助力。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聯合國成立75周年高級別會議期間宣布,中國向聯合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義應對計劃再提供5000萬美元支持,設立規模5000萬美元的第三期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依托基金,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將在2025年到期后延期5年,積極支持聯合國在華設立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和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為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恢復經濟、加快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新貢獻。
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始終將本國利益同人類命運和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在一起,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和平共處和友好合作,為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了不懈努力。
當今世界面臨著諸多全球性問題,從恐怖主義、經濟增長遲緩、氣候變化、貿易保護主義到反全球化,不一而足。面對上述挑戰和風險,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后,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印度尼西亞國會、紀念聯合國成立70周年聯大、日內瓦萬國宮等不同場合,習近平主席多次就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時空中,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021年9月,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10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深刻闡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和實踐路徑在中國領導人的深邃思考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構建一個和睦相處的人類大家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著傳承千年的中華優秀文化,醞釀于新中國外交不斷探索的實踐,是新時代應運而生的中國智慧。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下大同,協和萬邦;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合作共贏理念在世界范圍產生廣泛共鳴。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繼承和弘揚,是對聯合國所代表的多邊主義事業的堅定支持,更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的不斷創新。近年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被寫入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多項決議,轉化為各國人民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共同行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指出,聯合國“踐行多邊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四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人類發展遭遇多重危機,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不穩定不確定性顯著上升,人類社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信任赤字和治理赤字。世界正處在新的十字路口,國際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群策群力,共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促進和平發展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維護公平正義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倡導互利共贏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完善全球治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
作為由193個會員國組成的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渠道和載體。在“和而不同”中通過充分協調尋求“共同”,團結應對各種挑戰,是聯合國成立的初衷,也是聯合國存在的重要意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必然要求,是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必然要求,是化解全球性挑戰的必然要求。各國都應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按照《聯合國憲章》精神說話辦事,推動政治解決熱點問題,堅決反對單邊主義、霸凌行徑和形形色色的“偽多邊主義”。
回顧中國與聯合國50年的合作歷程,我們相信,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堅守互利共贏,堅守多邊主義,共同團結在聯合國的旗幟下,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就能離每個國家自身的夢想和人類共同的夢想更近。
世界是快速旋轉變化的,世界也是平的,每一個個體的努力都能被看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各國政府、國際組織、民間社會甚至公民個體都是利益攸關方。一個美好的世界有賴于每一個利益攸關方的努力,讓我們放下執念,放下偏見,懷揣夢想,向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