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中國的周邊安全形勢:挑戰、機遇與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
在中國周邊,分布著14個陸上鄰國,同時還有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等與中國隔海相望,由于鄰國眾多,文化多元,國家間關系錯綜復雜,安全形勢也比較嚴峻。近年來隨著大國博弈的升級,特別是美國強化針對中國的軍事政治同盟,積極兜售其試圖圍堵競爭對手的“印太”戰略,造成中國周邊地緣政治形勢日益緊張。中國堅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政策,積極與鄰近國家開展睦鄰友好合作,推動多邊合作,為地區的穩定與發展作出特殊貢獻。
一、周邊安全進入“多事之秋”
中國周邊地區可以分為東北亞、俄羅斯、中亞、阿富汗、南亞和東南亞六大板塊,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屬性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有的方向局勢穩定,對華友好;有的區域則矛盾和對抗始終難以完全彌合,加之外部力量的滲透和干擾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長期化,使許多長期累積的問題被放大,導致局勢的發展更加撲朔迷離,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日益加劇,對中國的安全利益帶來現實的挑戰。
(一)大國戰略博弈與競爭對中國構成戰略牽制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急劇變化,全球和地區的治理“赤字”日益凸顯。美國為了繼續保持全球領導地位,把中國、俄羅斯視為戰略對手,不斷推出針對中國、俄羅斯的地區戰略,積極拼湊反華、反俄聯盟,在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周邊尋找新的代理人。這種形勢下周邊國家在中美之間面臨“選邊站”的壓力,有的地區性強國借機追求自身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全球性大國和中等強國在歐亞大陸腹地的博弈升級,不可避免給中國的正常發展造成威脅,并加大了中國周邊的安全壓力。
大國博弈的安全影響在亞太地區更加突出,出現更多美主導的、針對中國的軍事政治同盟。從原來的美日韓到新打造的美日澳、美英澳(AUKUS),美國還推出“印太戰略”,拉印度加入四方對話,對中國形成的戰略牽制范圍越來越廣,力度越來越大。大國在中國周邊日益強化競爭,同中國爭奪在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與安全影響力。美國更是積極地利用其強大的軍事投送實力,打造亞洲版“北約”,在中國周邊地區全方位投棋布子。
(二)近海“升溫”損害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無視中國的海洋權益,在南海歸屬和臺灣問題上挑戰中國底線,美以所謂維護“航行自由”為名公開派軍艦到南海甚至臺灣海峽,鼓動一些東南亞國家內部的反華勢力;為臺灣蔡英文當局“以武謀獨”“倚美謀獨”站臺打氣,持續對臺軍售,導致臺海局勢持續緊張;日本加快軍事化步伐,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中國面臨的周邊安全風險顯著上升。而美國頻繁出動多艘航母導致南海局勢緊張,影響到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氛圍,間接令東海的局勢也不平靜,日本、英國等美國盟友也加大了涉足南海力度,以推動東海、臺海、南海問題聯動態勢,形成對中國海上“圍堵”的局面,使中國突破“第一島鏈”付出的成本更高,阻礙中國與相關國家深化擴大合作,破壞南海和平穩定。
(三)周邊國家政局不穩和國家間沖突威脅邊防安全
在中國的周邊有不少發展中國家和新獨立國家,政治與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國家治理能力有限,行政效率低下,國內政治派別與利益集團眾多,民族與宗教問題復雜,嚴重的甚至引發政局動蕩。在不少國家,內部的政治紛爭和激進的排外情緒,對中國的投資項目以及經商務工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直接威脅。另外,有的國家內部法律不健全,行政官員和執法人員貪污腐敗問題嚴重,制定的政策經常朝令夕改,執法過程中公開索賄受賄,投資和營商環境不佳,使中國和這些國家的經貿合作受到人為干擾,甚至設置人為的障礙。有的鄰國之間長期存在矛盾和對抗,造成人員傷亡,損害了正常的國家關系。這些問題盡管是局部的,但都發生在中國的鄰國之間,會影響中國的邊界安全。
(四)非傳統安全問題給中國周邊帶來長期挑戰
冷戰結束后,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日趨增多,在中國周邊形形色色的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分裂主義頻繁制造事端,成為地區國家共同的安全威脅。近年來,隨著恐怖主義的國際化、分散化和本土化,特別是“伊斯蘭國”等極端恐怖勢力的出現,各國的安全穩定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中國西部鄰國阿富汗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陷入內戰當中,2001年“9·11”事件后美國及其盟友在阿富汗發動反恐戰爭,在20年的時間里不僅沒有鏟除阿富汗恐怖主義活動的土壤,反而由于2021年8月的倉促撤軍導致阿富汗安全局勢進一步惡化。恐怖主義、毒品走私等跨國犯罪活動依然是地區國家擔憂的非傳統安全威脅。
二、睦鄰合作有助于維護地區穩定
雖然面臨很多挑戰,但周邊安全形勢總體上保持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非常重視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從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到親、誠、惠、容的政策,與多數周邊國家建立穩定的戰略伙伴關系,積極構筑“睦鄰友好”帶,加強在安全領域的雙邊和多邊互動,打造有效的機制和平臺,為維護地區的穩定與和平作出特殊的貢獻。
(一)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戰略伙伴關系進入新時代
在中國的陸上鄰國中,中國與俄羅斯建立了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與中亞國家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或戰略伙伴關系,經過30年的發展,雙邊關系進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無論是政治、安全合作,還是經貿和人文交流,都不斷取得務實成果。俄羅斯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后受到西方制裁,轉而奉行“轉向東方”的新外交政策,更加重視與中國的合作。目前盡管經濟發展受到制裁和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但俄羅斯的政局比較平穩,2021年7月通過新版《國家安全戰略》,把中國、印度視為最重要的伙伴。2022年2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并出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兩國發表《關于新時代國際關系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強調中俄友好沒有止境。中亞國家也基本保持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雖然近兩年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發生局部動亂,但短期內就恢復了國內秩序,沒有對地區穩定造成大的沖擊和危害。中亞國家普遍對華友好,全領域、多層次開展合作,2022年1月中國與中亞五國舉行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為新時代雙邊合作的新發展確定了基調,增添了新動力。
中國和俄羅斯、中亞國家已經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使70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成為和平友好的紐帶。通過同地區國家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雙邊關系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充分發揮元首外交的引領作用,還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開展合作,聯合打擊威脅地區穩定的“三股勢力”和毒品走私等跨國犯罪,積極應對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
(二)積極促進東北亞國家的合作
中國與蒙古國的關系穩步發展,經濟聯系非常緊密,雖然存在制度上和文化上的差異,但地理上處在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蒙古,選擇了與兩大鄰國友好相處的政策,國內政局也比較穩定,人民黨政府高度重視對華關系,這也保證了中蒙關系始終能夠經受住國際形勢變化的考驗。
中國與朝鮮是鮮血凝成的牢固友誼,在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的情況下,中國積極參與朝核問題的解決,支持朝鮮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政策。
日本和韓國雖然在安全上依靠美國,對華政策也受美國的影響,最近幾年與中國的政治關系因中美摩擦增多受到負面影響,但兩國也盡可能保持對華高層接觸,在對華關系上并不想與美國完全同步。
(三)積極與南亞國家發展穩定的睦鄰關系
南亞的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長期處于對立狀態,對中國的政策也截然不同,而且由于外部力量的插手,導致南亞形勢變幻無常,影響到中國西南周邊的穩定。印度莫迪政府對中國的政策反復無常,想利用中美矛盾爭取更加有利的國際地位,在中印邊界爭議地區增加軍力,挑起雙方邊防軍人之間的沖突,造成人員傷亡。莫迪政府的政策影響了中印關系的正常發展,但也沒有完全成為美國的戰略“附庸”,仍標榜其獨立的外交政策。巴基斯坦則始終秉持對中國友好的政策,是中國“全天候的戰略合作伙伴”,“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被巴基斯坦寄予厚望。
其他南亞國家在中國和印度之間艱難進行著外交選擇,如果中印能夠合理管控分歧和沖突,在中國的西南周邊發生大規模沖突的可能性不大。
(四)與東南亞關系經濟是壓艙石
2022年1月1日中國參與的RCEP正式啟動。在這個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內,中國、日本、韓國和東盟國家都是受益者,東盟10國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東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多數東盟成員國都與中國關系密切,對華友好,傳統友誼加上現實的經濟利益,雙方的戰略關系總體上比較穩定。
自2001年中國與東盟啟動“10+1”合作機制以后,經濟合作不斷拓展,雙邊政治關系也比較穩定,中國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其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盡管東盟10國的對華政策差異比較大,且多數國家都奉行大國平衡的外交戰略,但中國擁有地緣上、文化上和經濟上的多重優勢,東盟國家搭上中國快速發展列車的意愿也比較強烈。近幾年,東盟一些國家內部政治紛爭不斷,外部勢力也積極進行滲透,與中國展開競爭,“中國威脅論”還有一定市場,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國的關系經常出現波折。
三、以構建安全共同體維護地區長期穩定
近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合作進入新階段,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在一系列多邊框架內,不斷創新安全觀念和合作理念,提出和推動“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受到地區國家的歡迎,也為共同打造安全共同體創造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一)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與安全實踐
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上海五國”源于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解決邊境地區軍事互信和相互裁軍的談判進程,在簽署相關協議后演變成關注地區安全的多邊機制,并在2001年6月宣告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同時簽署打擊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分裂主義“三股勢力”的《上海公約》。上合組織框架內的多邊安全合作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觀,推行綜合施策、標本兼治的安全治理模式,以打擊“三股勢力”和跨國犯罪為重點,在中亞的塔什干建立常設的地區反恐怖機構。
上合組織的安全實踐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為指導,簽署了《反極端主義公約》《反恐怖主義公約》及反毒公約等文件,為多邊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同時,成員國啟動了國防部長、安全會議秘書、公安(內務)部長等會晤機制,開展聯合軍演和執法合作,不斷提升軍事互信和安全互動的水平,上合組織也因此成為維護地區穩定的重要力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提出打造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后來又提出地區國家構建安全共同體的主張。
(二)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多邊合作平臺
在推動上合組織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與周邊國家還在其他一系列多邊框架內開展安全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亞信會議和中國+中亞五國外長級會晤機制。
亞信會議是哈薩克斯坦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倡導成立的地區安全對話機制,中國曾從2014年開始連續4年擔任主席國,迅速擴大了該機制的國際影響力。亞信會議致力于在亞洲打造安全磋商的新平臺,主張通過談判解決分歧和爭端,中國和很多周邊國家都是其成員。
中國+中亞五國(5+1)外長級會晤機制創立于2020年7月,第二次會晤于2021年5月在中國西安線下舉行,發表多項文件,就維護地區穩定達成很多共識,特別在共同抗擊疫情,開展大項目安保合作等方面開展密切合作,中國為中亞國家提供幫助,雙方攜手維護地區長期穩定。
此外,中國與東盟的10+1機制、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峰會等,雖然更多聚焦經濟合作,但也就一些共同關心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展開討論,如航空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
(三)積極參與阿富汗的和平進程
阿富汗是中國的近鄰,雖然邊界線不長,但中國、中亞和南亞安全上與阿富汗關聯性都很強,長期以來阿富汗的戰亂對中國周邊一直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中國和其他阿富汗鄰國一道,一方面為長期戰亂的阿富汗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另一方面積極推動阿富汗國內各派的和解,為實現該國的和平重建創造條件,中國也為阿富汗經濟的恢復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中國還利用上合組織等多邊機制為解決阿富汗問題提供幫助和支持,應對阿富汗形勢變化給地區安全帶來的新威脅。2021年9月,上合組織與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塔什干召開阿富汗問題聯合峰會,就推動阿富汗局勢朝著良性發展交換意見。
(四)共同應對新的安全威脅
當前,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和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的不斷升級,新的安全問題不斷出現,加上中國周邊地區地理位置、地緣環境和資源稟賦等條件以及各國發展上的不平衡,導致安全挑戰越來越具有跨地區、跨領域的性質,安全治理“赤字”表現得更為突出,比如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網絡安全、社會安全等,以及與地區熱點相關的人道主義危機,新形勢下都可能影響地區的穩定。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要體現出責任擔當,提出并踐行以合作促安全,通過構建廣泛的伙伴關系網絡,反對干涉他國內政和把需要共同面對的安全問題政治化,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和國際公平正義。
結語
百年變局、世紀疫情和大國博弈三重疊加,使中國面對的外部安全環境發生急劇變化,特別是霸權主義、冷戰思維不斷攪動和干擾周邊國家正常的發展進程,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周邊安全進入了新的階段,即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同樣前所未有。
總的來看,由于秉持新安全觀,在與周邊多數國家建立睦鄰友好甚至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前提下,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應對來自不同方向、不同領域的安全威脅,但是有些安全問題只能通過與鄰國的密切合作才能很好地控制和解決。在維護地區穩定的過程中,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邊戰略合作以及共同構建的多邊平臺和機制,正在發揮越來越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