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匯聚全球發展合力,共促人類繁榮進步
6月24日,中國成功舉辦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邀請金磚國家領導人同其他13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相聚云端,共商全球發展大計。在習近平主席親自擘畫引領下,與會領導人圍繞“構建新時代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攜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主題,討論了共同關心的全球發展議題,達成了廣泛共識。這次峰會是國際發展合作中的一次盛舉,是全球發展倡議開始落地生根的標志,對匯聚全球發展合力、促進人類繁榮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備受全世界矚目,引起廣泛共鳴。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是實現世界持久和平與安寧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提升世界各國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徑。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只有不斷發展,才能實現人民對生活安康、社會安寧的夢想。只有各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權才有基礎。
進入新世紀以來,得益于經濟全球化進程,全球發展事業曾取得可喜進展。聯合國在本世紀之初制定的8項千年發展目標中多數取得了顯著成績,全球極端貧困人口較2000年減少了一半,多數國家在改善人民健康福祉、提升婦女兒童權能等方面亦實現長足進步。2015年聯合國大會上,193個會員國一致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及169個具體目標,成為全球發展領域最廣泛的國際共識,也為此后15年的國際發展合作提供了行動指南,開啟了國際發展合作新階段。
當前落實2030年議程的時間已近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發展事業取得積極進展,也面臨空前挑戰。隨著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疫情、地區沖突、大國博弈、逆全球化等復雜因素疊加交織,不斷對全球發展事業造成沖擊。全球發展問題在國際議程中日益被邊緣化,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不容樂觀。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沖擊。在疫情嚴峻沖擊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停滯、倒退乃至失敗的風險。聯合國報告顯示,疫情吞噬了過去10年全球減貧成果,2020年全球新增貧困人口超過1億,近8億人面臨饑餓問題,超過2.5億個全職工作崗位流失,人類發展指數30年來首次下降。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困境重重,不少國家經濟復蘇異常艱難,面臨債務、能源、糧食等多重危機,全球南北鴻溝、發展斷層持續擴大。
二是國際發展環境的深層次嬗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逆流,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發達國家遲遲不愿足額履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官方發展援助、氣候融資等資金和技術支持的國際義務,還在全球經濟治理中不斷壓縮發展中國家的權益和空間。有的國家還奉行“本國優先”,將發展議題政治化、邊緣化,大搞“小院高墻”和封閉排他“小圈子”,動輒鼓噪“斷鏈脫鉤”,還將經濟金融關系武器化,肆意對外發起極限制裁,人為制造分裂對抗。這些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消極動向,對國際發展合作造成了系統性、結構性的干擾破壞。
三是數字、綠色轉型的“雙刃劍”效應。在疫情催化下,全球數字化、綠色化發展加快,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加快成型。不少觀點認為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是未來全球經濟增長主要動力,將重塑全球競爭和合作格局。這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扭轉不利地位、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機遇。但另一方面,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基礎薄弱、技術落后、資金缺乏,面臨數字鴻溝和綠色陷阱等現實挑戰,在疫后全球綠色、數字發展進程中可能進一步“掉隊”。據聯合國測算,2021年全球仍有近一半人口處于“離線”狀態,絕大多數來自發展中國家。貿發會議研究顯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變的資金和技術嚴重缺乏,同時受一些發達經濟體建立碳邊界調節機制的外溢影響,出口減少、外匯萎縮等問題或將加劇。
總的看,面對重重挑戰和道道難關,全世界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愿望更加強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團結自強的意志更加堅定,也更迫切期待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廣闊機遇。
面對全球發展事業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習近平主席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重振全球發展事業、促進全人類共同福祉的高度,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起了全球發展倡議。倡議旨在推動國際社會重新聚焦發展問題,推動發展問題回歸國際核心議程,強調發展在全球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彰顯出中國對全球發展事業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堅定支持,為各國發展和國際發展合作擘畫了藍圖。倡議鉤玄提要,倡導了六大核心理念,并規劃了八大行動領域:
一是堅持發展優先。強調將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強主要經濟體政策協調,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構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推動多邊發展合作進程協同增效,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倡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護和促進人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增強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三是堅持普惠包容。呼吁關注發展中國家特殊需求,通過緩債、發展援助等方式支持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困難特別大的脆弱國家,著力解決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四是堅持創新驅動。倡導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挖掘疫后經濟增長新動能,攜手實現跨越發展。
五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張完善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綠色復蘇發展。
六是堅持行動導向。號召加大發展資源投入,重點推進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八大行動領域合作,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
全球發展倡議直面當今全球發展最緊迫、最深層次問題,回應了廣大發展中國家最迫切、最根本的需要,為各方對接發展政策和深化務實合作搭建有效平臺,為匯集全球發展資源和力量提供了指引、規劃了路線圖,鋪設了促進全球發展的“快車道”。倡議是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加速器”,是對各國促進發展政治承諾和全球發展資源的“再動員”,為匯聚各方資源、破解發展難題、促進協同增效注入強勁動力。同時,倡議秉持開放包容的伙伴精神及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向所有國家開放,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大公共產品。倡議提出后,迅速得到國際社會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支持倡議,50多個國家加入中方在聯合國成立的“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今年以來國際形勢的復雜變化,進一步凸顯了全球發展倡議的重大戰略價值。面對世界經濟復蘇勢頭持續趨弱、全球矛盾問題加速爆發,以及烏克蘭危機導致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紊亂加劇,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債務、能源供應、糧食安全等方面困難不斷加劇,更加期待各方能加快推進全球發展倡議落地生根,匯聚起共促發展的全球力量和資源,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實現復蘇發展。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中國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以“金磚+”形式舉辦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邀請金磚國家、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一道,共同發出促進發展的時代聲音,凝聚深化國際發展合作的共識和力量,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全球發展倡議進一步落地生根。
對話會的首要亮點是習近平主席主持對話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主席結合中國發展歷程闡釋了發展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提出共創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提出四點主張:一是共同凝聚促進發展的國際共識,把發展置于國際議程中心位置,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二是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和制度環境;三是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推進科技和制度創新,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四是共同構建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南北雙方要相向而行,共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不讓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掉隊。
習主席重要講話直接回應了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最緊迫需要,順應人類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歷史潮流、契合全世界人民的真切心愿,得到與會領導人和國際上的高度贊賞和熱烈響應。與會領導人積極呼應習主席講話,歡迎并支持習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重要主張。各方普遍認為,在當前國際發展格局失衡、發展問題在國際議程中被邊緣化、發展中國家困難持續加劇的嚴峻形勢下,中方舉辦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正當其時,為各國堅定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決心、強化發展伙伴關系提供了機遇和平臺,有助于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動員更多發展資源,對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具有重要意義。
對話會還展現出席層次高、代表性強等突出亮點。出席本次對話會的政要層次很高,除金磚五國領導人外,還有來自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印度尼西亞、亞太經合組織輪值主席國泰國、獨聯體輪值主席國哈薩克斯坦、東盟輪值主席國柬埔寨、太平洋島國論壇東道國斐濟、拉共體輪值主席國阿根廷、非盟輪值主席國塞內加爾、上海合作組織輪值主席國烏茲別克斯坦、阿盟候任輪值主席國阿爾及利亞以及埃及、埃塞俄比亞、馬來西亞、伊朗等重要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國際影響力。
與會領導人圍繞加快世界經濟復蘇、深化務實合作、落實全球發展倡議、構建新時代全球發展伙伴關系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并達成廣泛共識,奏響了實現共同發展繁榮的時代強音。與會領導人表示,當前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進程即將過半,但許多目標出現倒退,特別是糧食和能源安全、金融穩定等方面問題十分緊迫,亟待各方攜手合作,共同尋找應對之道。不少領導人強調,各方要加強對話和對接,發達國家應落實發展援助、氣候融資等方面義務,發展中國家也要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多邊貿易體制,為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營造有利環境。與會領導人關心議題同全球發展倡議核心理念和重點領域高度契合,充分表明全球發展倡議具有堅實共識基礎,符合各方發展需要。
不忘來時路,方能致遠途。作為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永遠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真朋友、好伙伴,始終毫無保留、盡己所能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此次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上,中方對外發布了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一系列務實舉措,再次彰顯了促進全球發展行動派本色。
凝聚一套共促發展的國際共識。金磚國家領導人同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一道,聚焦全球發展問題,探討共促全球發展之道,形成了共促全球發展的強大國際聲勢。對話會發布《主席聲明》,全面反映各方共促全球發展的政治共識,為進一步深化國際發展合作、推進全球發展事業指明了方向,體現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共促全球發展的一致呼聲和共同決心。
宣布兩項發展資金舉措。習近平主席在對話會上宣布,將中方捐資設立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級為“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在已有30億美元基礎上增資10億美元,對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增加投入,支持開展全球發展倡議合作。中方加大發展資源投入的積極舉措得到各方高度贊譽。
打造八大領域項目平臺。圍繞全球發展倡議八大行動領域,就推動完善全球減貧治理、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深化抗疫和醫療衛生國際合作、加強可持續發展籌資、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加強工業化產業化合作、加強數字能力建設、促進數字時代互聯互通等,打造了同全球伙伴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開展務實合作的項目平臺,為深化國際發展合作、推動全球發展倡議走深走實打下了堅實基礎。
強化全球發展智力支撐。加強發展知識分享是本次對話會的一個亮點,各方就此達成了重要共識,中方也推出務實舉措。習近平主席在對話會上宣布,中國將搭建國際發展知識經驗交流平臺,成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建立全球發展知識網絡,開展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促進互學互鑒;舉辦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共同發起全球青年發展行動計劃,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匯聚最廣泛力量。在對話會前,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發布了《全球發展報告》,為促進全球發展提出諸多政策建議,得到外界好評。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習近平主席在對話會上強調:“合作才能辦成大事,辦成好事,辦成長久之事。”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也必然是須各國協力推動的共同事業。全球發展倡議倡導開放包容的伙伴精神,是面向全世界開放的公共產品。推進落實倡議不是中方“獨角戲”,而是需要全球各方共同參與、協力推進的“交響樂”。發達國家要履行義務,發展中國家要深化合作,南北雙方要相向而行,共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不讓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掉隊。要支持聯合國在全球發展合作中發揮統籌協調作用,鼓勵工商界、社會團體、媒體智庫參與全球發展合作。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是國際發展合作的新起點,全球發展一直在路上。面對這個充滿挑戰,又充滿希望的時代,我們要按照習近平主席指引的路徑,認清世界發展大勢,堅定信心,起而行之,擰成一股繩,鉚足一股勁,推動全球發展,共創普惠平衡、協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中國愿始終做全球發展事業的實踐者、貢獻者,將大力推進落實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成果,使全球發展倡議在全球進一步走深走實、落地生根。我們將堅持不懈推動國際社會重視發展、聚焦發展,不斷凝聚共促發展的國際共識,同全球伙伴一道為推動全球發展事業營造良好環境、培訓新的動能、匯聚最大合力,努力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全球繁榮進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