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攜手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
5月18日,在慶祝中國貿促會建會70周年大會暨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國際大勢,提出聚力戰勝疫情、重振貿易投資、堅持創新驅動、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再次強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要堅持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金鑰匙”,著眼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著力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新格局,為處于動蕩變革期的國際關系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從不同產業全球分工到產業內全球分工,又發展到企業內全球分工,形成全球化的生產、流通、服務鏈條和緊密關聯的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環環相扣,形成全球性的集群化、系統化、平衡化和效益最大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出臺一系列稅收和補貼措施吸引制造業回流,一定程度改變了原有國際分工體系。2018年以來,中美經貿摩擦愈演愈烈,美國大規模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實行出口限制,對關鍵零部件和產品“斷供”,甚至對歐盟、日本等盟友也頻繁挑起經貿摩擦,嚴重影響跨國企業正常經營,許多產業鏈因缺乏足夠靈活性而受到沖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世界范圍內人流、物流受到阻滯,原材料生產和供應很不穩定,全球生產和供應鏈運轉遭遇嚴重阻礙,大量醫療、半導體等產品供應掌握在少數國家手中,某些領域關鍵供應鏈顯現出脆弱性。烏克蘭危機發生以來,能源、糧食、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
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大國博弈和世界動蕩疊加的大背景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穩定性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各方普遍認為,全球呈現產業鏈本土化、供應鏈多元化、產業分工區域化的趨勢。美、日、歐等多策并舉,進一步加大了吸引制造業“回流”力度,試圖以自身為中心布局產業鏈。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跨國公司著力減少采購依賴,為斷供風險較大領域構建必要的備份系統和多元化供給方案,以犧牲效率和成本為代價減少“斷鏈”風險。各類自由貿易區積極構建區域內聯系與對話機制,努力為規范區域內生產活動和價值鏈貿易達成更多制度性安排,區域貿易投資規模迅速擴大,推動全球產業鏈向區域化方向發展。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前所未有,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但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沒有變,國際社會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歷史使命沒有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是各經濟體要素成本、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綜合因素作用的必然結果,未來仍將是各國企業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實現發展的重要依托,更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重要路徑。隨著資本回報和勞動力回報的差距進一步加大,發展中國家的優勢稟賦削弱,但通過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實現發展的愿望沒有變。地緣政治、突發因素、意識形態等非經濟因素對產業鏈布局影響在變大,但經濟因素作為考量核心的思路仍然沒有改變,人為縮短、割裂產業鏈,必將會使所有經濟體付出代價。
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領先優勢日益凸顯,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韌性和彈性經受住疫情考驗,不僅實現了自身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也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作出重要貢獻,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壓艙石”“穩定器”。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舉足輕重。中國是聯合國標準下世界上工業門類最全、配套最為完整的國家,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除紡織服裝鞋帽、玩具箱包等傳統產業外,電子電氣設備、機械設備等中高端產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正加速提升,高鐵及光伏等新能源發展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中國已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到第12位,智能制造取得長足進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走在全球前列,5G移動通信技術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邁進,全球市場驅動型、效率驅動型、資源驅動型資本更看好中國,今年前五個月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7.3%,其中高技術產業增長42.7%。
中國在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中展現大國擔當。中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雙雙保持全球領先地位,2021年經濟增長8.1%,GDP總量連續兩年突破100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多年保持在30%左右,貨物貿易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持續深化,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截至2021年底,與沿線國家年度貿易額從1.04萬億美元擴大到1.8萬億美元,直接投資累計1613億美元,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累計約1.08萬億美元,一批“小而美”的農業、醫療、減貧項目相繼落地,為全球開放合作和世界經濟復蘇注入了強勁的動能。中歐班列連續26個月單月開行千列以上,提供國際社會運轉必需的抗疫物資、生活用品、工業產品,有力支撐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大動脈”。
事實證明,中國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路子是對的,效果是好的。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樞紐,中國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中國段”不掉鏈、不斷鏈,竭盡所能保障全球供應,“世界工廠”作用凸顯,堅決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不僅用實際行動維護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也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寶貴信心與堅實力量。面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中國經濟一定能確保行穩致遠,為世界經濟企穩復蘇提供強大動能、注入更多中國力量。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影響因素多、空間范圍廣、國際化程度高、傳導效應強。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順暢是后疫情時代有效應對復雜嚴峻國際形勢的重要基石,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
攜手合作戰勝疫情是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當務之急。全球疫情反復延宕,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引發經濟社會運行多次“暫停”和“重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承受巨大壓力、遭遇嚴重破壞,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深刻影響。兩年多來,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打響一場頑強的阻擊戰,抗擊疫情取得重要進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堵、斷等問題得以緩解,但人類徹底戰勝疫情、恢復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還需付出艱苦努力。事實再次表明,在全球性危機的驚濤駭浪里,各國不是乘坐在190多條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堅定信心、同舟共濟,是唯一正確道路。新冠肺炎疫情不會是人類面臨的最后一場公共衛生危機,要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順暢、世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深化國際經貿往來是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途徑。國際經貿往來既是各國優勢互補、互通有無的需要,也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促進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引擎。各國應當支持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探索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經濟增長新動能、社會生活新模式、人員往來新路徑,堅持自由貿易、公平貿易,增加大宗商品、關鍵零部件生產供應,提升重要商品供給能力,推動國際物流暢通,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對接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施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發揮現有合作機制對深化區域經濟復蘇增長、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積極作用,共同做大國際經貿合作蛋糕,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
擴大科技創新合作是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堅實支撐。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方興未艾。各國要合力挖掘創新增長潛力,共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打造各方普遍接受、行之有效的規則,為科技發展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境。深化創新交流合作,推動科技同經濟深度融合,加強創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約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流動壁壘,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供應鏈融合,關鍵是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要搭建更多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平臺,支持企業自主開展技術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提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移轉化的成效,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加強全球經濟治理是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有力保證。當今世界,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利益交融前所未有。在國際上搞“小集團”“小圈子”“新冷戰”,搞脫鉤、斷供、制裁,最終只會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對抗。必須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公共產品屬性,堅決反對把產業鏈供應鏈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應踐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支持國際法統一適用和反對雙重標準、例外主義,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平臺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經濟金融機構作用,形成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消除非經濟因素干擾的國際共識和準則,共同構筑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
中國貿促會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貿促會建會70周年大會暨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上的重要致辭精神,充分發揮連接政企、融通內外、對接供需獨特優勢,織密服務企業網,擴大國際朋友圈,跟蹤研判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態勢,搭建產供需對接、上中下游協同、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銜接的產業合作平臺,提升專業展會對產業鏈的集聚能力,促進產學研合作,推動構建根植本土、深度融合的跨境產業鏈供應鏈,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順暢、促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