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一帶一路”十年行穩鋪筑普惠全球發展幸福路
顧學明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經過十年建設,共建“一帶一路”已發展成為世界上跨度最長、最具潛力的合作帶,范圍最廣、規模最大、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共建“一帶一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思想引領,推動共建國家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攜手共建中彰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發展繁榮的劃時代意義。
一、共建“一帶一路”十年耕耘成果惠及全球
共建“一帶一路”發展成果惠及領域之廣,形式之多,程度之深在當代世界前所未有,已成為促進世界大繁榮與大發展的動力源。
共建“一帶一路”是真正為人類謀幸福的世紀工程。“一帶一路”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與世界各國站在一起,與世界人民緊密相連,自提出之日起,便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尋求各國合奏齊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十年征途,“一帶一路”倡議積極踐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消除貧困和饑餓,促進經濟增長,全面推進社會進步,維護公平正義,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截至2023年3月,中國已與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充分彰顯“一帶一路”強大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世界人民心之所向。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已深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已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一帶一路”日益發展成為世界人民實現追求幸福生活美好愿望的最可靠路徑。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到2030年,“一帶一路”倡議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使3200萬人擺脫中等貧困。
共建“一帶一路”是做大世界經濟蛋糕的共建平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要素稟賦差異較大,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等水平普遍較低。中國改革開放積累的經驗與成功模式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豐富給養。共建“一帶一路”以開放和創新為重要手段培育發展新動力,挖掘各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十年耕耘,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從1.04萬億美元增至2.07萬億美元,規模翻了一番,年均增長8%。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由115億美元升至209.7億美元,增長了80%。截至2022年底,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達571.3億美元,為當地創造42.1萬個就業崗位。世界銀行工作報告顯示,“一帶一路”新建設的交通網絡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外國直接投資總額較倡議實施前增加4.97%。巴基斯坦一學者預計到2030年,“一帶一路”建設每年將有望為全球新增1.6萬億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
共建“一帶一路”是共商全球治理大計的中國智慧。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難以支撐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全球經濟治理滯后難以適應世界經濟新變化,全球發展失衡難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國際經貿規則面臨重構。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對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的呼聲日益高漲,希望全球治理體系更完善、更利于共同發展。面對全球治理失序與赤字,共建“一帶一路”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經濟合作新模式為完善全球治理機制提供新路徑。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以有形的基礎設施和無形的數字經濟聯通了“東西”與“南北”,以共建合作促進全球融合發展。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堅持戰略自主、加強團結合作,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治理改革,促進發展中國家從新的全球治理體系中廣泛受益,有效改善了全球發展不均衡問題。
共建“一帶一路”是繁榮世界多樣文化的文明之路。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共建“一帶一路”秉承開放包容理念,以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生為起點,順應人類文明多元格局走向,與共建國家一道,共同維護不同文化的獨立與發展,深化拓展優秀文明的關聯與互鑒,促進多樣文明共生與共融,推動世界文明共建與共進,實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繁榮,為世界打造最基礎、最堅實、最長久的互聯互通。十年來,中華文明與各國多樣文明,互學互鑒,互尊互信,建立多種文明溝通渠道,讓世界感知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與博大精深,推進教科文衛等多層次、多領域人文交流務實合作,為走深走實文明之路奠定人文根基。十年來,中國圍繞共建國家所急所需,精準開展文化、體育、教育、考古、環境、糧食、醫療衛生等方面公益項目,開設魯班工坊、孔子課堂,開發科技、旅游、藝術等合作項目,釋放民心相通新活力。
二、共建“一帶一路”在世界變亂交織中破浪前行
百年變局風高浪急,共建“一帶一路”直面復雜險峻的國際形勢,在世界波濤巨變中勇毅前行。
(一)全球經濟前景趨弱但仍有潛在復蘇動力
后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基礎已然生變,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延續頹勢。年初,聯合國《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將從2022年的3%降至1.9%,世界經濟將繼續承壓。貿易方面,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貿易額達32萬億美元新高,但全球貿易前景仍存在不確定性,貿易增速已出現放緩跡象,并將在2023年加劇。投資方面,全球跨境投資繼續面臨下行壓力,并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出現明顯分化。2022年初步數據顯示,流向最不發達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可能下降約30%。債務方面,全球債務風險依舊不容忽視,全球債務規模仍將保持高位運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約15%的低收入經濟體已陷入債務困境,另有45%的低收入經濟體和約25%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存在陷入債務困境的較高風險。
在全球經濟趨弱背景下,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動力源。2013—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第一。共建“一帶一路”依托中國開放的大市場,以中國發展動力為引擎,給各國經濟疫后復蘇輸送增長動能,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了確定性。
(二)大國博弈加劇推升沿線地緣政治風險
當前,共建“一帶一路”在中美博弈拉鋸演變中負重前行。拜登政府全面繼承上屆政府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加快升級美日澳印“四邊機制”,主導七國集團發起“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議和“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計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對“一帶一路”實施多重戰略遏制,著手在氣候變化、數字技術、健康衛生、性別平等等全球性議題上對“一帶一路”開展重點輿論攻擊,不斷加強對“一帶一路”的戰略制衡。美國的戰略拉攏和輿論攻勢誘使部分共建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疑慮加深。美國“無底線”的戰略圍堵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最大風險源。
中美戰略博弈態勢已對共建“一帶一路”產生諸多掣肘影響,阻礙“一帶一路”在全球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良性發展,施壓“一帶一路”在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的項目推進,稀釋共建國家及其他國家對“一帶一路”的參與性和認同度,加劇“一帶一路”在東南亞和南亞的周邊競爭復雜態勢。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地緣戰略競爭風險將長期而嚴峻。
(三)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共振壓力空前
烏克蘭危機作為2022年影響世界局勢的最大“灰犀牛”,其溢出效應已波及全球,引發全球多重安全危機,加劇全球傳統安全形勢。在世界經濟下行疊加烏克蘭危機影響下,許多社會轉型期國家社會矛盾相互交織,國家政權頻繁更迭,對共建“一帶一路”構成突出的傳統安全風險。2022年,斯里蘭卡政府破產,巴基斯坦總理被罷免,國家政局持續動蕩。阿富汗、緬甸、敘利亞、也門等國尚未解決的內部沖突成為攪動地區安全的不穩定因素。非傳統安全問題夾雜在傳統安全問題中不斷顯現蔓延,全球能源危機、世界糧食安全、民族分裂主義、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困擾長期存在,直接影響“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的交織共振對共建“一帶一路”構成了諸多挑戰。俄烏兩國處于危機狀態不僅影響“一帶一路”在俄烏兩國的項目建設,也將對中長期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形成不穩定因素。東南亞、南亞、中亞以及中東等沿線國家政局動蕩影響政府政策持續性,影響共建“一帶一路”項目推進進程。非傳統安全的多樣性、交織性和跨國性為共建“一帶一路”防范安全風險增添難度。
三、共建“一帶一路”啟航致遠下一個十年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共建“一帶一路”不會按下“暫停鍵”,而將持續展現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昂首闊步推進高質量發展,以自身穩健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一是多路徑協同,夯實國際社會力量根基。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改革與議題設置,加強“一帶一路”與國際機構發展目標深入對接,提升“一帶一路”國際影響力。優化以多邊化為特征的共建合作思路,提升“一帶一路”國際多邊合作水平,擁抱與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鞏固共建朋友圈。建立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人文合作機制,推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青年、媒體等多領域交流合作,了解民心所需,夯實民意基礎,推動更有溫度的民心相通。
二是融入雙循環,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深化務實經貿合作,積極對接共建國家發展需要,在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領域培育合作新增長點,與沿線國家共享市場機遇和發展紅利。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優化雙向投資結構,推動與共建國家雙邊及多邊FTA談判,加快建設覆蓋“一帶一路”的自貿區網絡。深刻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壓實“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經濟基礎,促進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在世界的傳播,促進全球經濟共同發展,造福世界人民共享發展果實。
三是與創新共舞,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深化技術創新合作,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廣泛開展創新協同研究,引導技術創新在新業態釋放積極效應,實現更高水平互利共贏。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數字合作,著力開發“數字絲綢之路”,深入發展“絲路電商”,幫助沿線國家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推進綠色技術創新研發,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推動綠色發展全方位合作,助力沿線國家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創新共建合作模式,深入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創新發展投融資合作方式,與沿線國家共享模式創新成果。
四是保穩中求進,筑牢風險防控安全屏障。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以全球安全倡議為遵循,以全球發展倡議為引領,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攜手沿線國家走上安全發展軌道。提高風險責任意識,區分和處理好中國、共建國家與企業主體間的責任關系,落實責任共擔,實現合作共贏。提升風險化解能力,推動海外利益保護機制建設,建立沿線境外項目風險評估機構,加強同共建國家在金融風險、廉潔反腐、國際反恐、安全保障等方面機制化協作,為出海企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