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積極踐行親誠惠容,推動周邊外交邁上新征程
孫衛東 外交部副部長
周邊是我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中國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視促進周邊和平、穩定、發展為己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0月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周邊外交的戰略目標,就是服從和服務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的關系,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周邊同我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做好周邊外交工作,推動周邊環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進入新時代以來,周邊外交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我們始終同周邊國家以誠相待、友好相處,積極踐行親誠惠容,深化互利共贏合作,持續推進共建命運共同體,不斷開創周邊外交新局面。過去三年,中國不僅自身經受住了新冠疫情考驗,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人口大國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跡,而且同周邊國家守望相助、團結抗疫,合作共促經濟恢復發展。隨著國內外疫情形勢好轉,我國同周邊國家交往進一步按下“加速鍵”,周邊外交續寫新篇章。
一、踐行親誠惠容在周邊取得豐碩成果
元首外交擘畫引領,高層交往亮點紛呈,戰略互信更加鞏固。2022年,習近平主席赴印度尼西亞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赴泰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對泰國進行訪問,同亞洲周邊12國領導人舉行18次會談會見、6次通話,以視頻方式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向第三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發表書面致辭。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先后同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柬埔寨首相洪森、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和太后莫尼列、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周邊國家領導人舉行會談會見,擘畫了中國同周邊國家關系發展的宏闊藍圖。
黨的二十大和全國兩會后,亞洲周邊23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發來賀函賀電,祝賀會議勝利召開,祝賀習近平再次全票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新加坡、巴基斯坦、蒙古、柬埔寨、韓國、泰國等周邊國家政要來華出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共襄盛舉,打破美國所謂“外交抵制”。周邊多國領導人相繼訪華,為雙邊關系發展注入新動力。去年以來,王毅同志出訪亞洲周邊15國,并通過接待來訪、通話、視頻會晤等方式實現同周邊國家交往基本全覆蓋。秦剛國務委員兼外長上任以來,已經通過出訪、接待來訪、通話、出席多邊會議等方式同周邊17國政要及東盟新任秘書長進行了密集互動。
繼老撾、柬埔寨、緬甸、巴基斯坦及瀾湄國家后,2022年,我國同印尼、泰國、蒙古分別達成構建雙邊命運共同體共識。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會見來訪的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雙方就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達成共識。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得到亞洲國家廣泛支持和積極呼應。
持續深化互利合作,穩步推進貿易往來,周邊利益深度融合。2022年,中國與亞洲周邊23國進出口總額達1.9萬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30.2%。東盟自2020年起連續三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21年和2022年,我國同韓國、日本年貿易額均超過3500億美元,同越南貿易額連續兩年保持在2300億美元以上,2022年同馬來西亞貿易額首度超過2000億美元。
我國同周邊國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積極進展。中巴經濟走廊多個合作項目實現商業運營,中老鐵路客貨運規模遠超預期,中印尼雅萬高鐵試驗運行圓滿成功,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進展順利,中泰鐵路建設穩步推進。中國同尼泊爾鐵路合作提上日程,同蒙古等國的鐵路合作為保障當地民生發揮重要作用。2022年,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開行2900列,增長35%,目的地已覆蓋全球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3個港口。一大批“小而美”的項目在我國周邊落地,惠及當地民生。中國和阿富汗“松子空中走廊”平穩運行,2022年累計5000多噸阿富汗松子輸華。中國同巴基斯坦簽署農產品輸華便利協議,緬甸青貯玉米、印尼鮮食菠蘿、菲律賓鮮食榴蓮、馬來西亞菠蘿蜜等正式輸華,更多周邊國家優質農產品進入中國尋常百姓家。
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倡導開放包容共贏理念,區域合作穩步前行。開放的區域主義是亞洲國家普遍認可的理念,是地區合作發展的源頭活水和重要保障。中國同周邊國家積極踐行這一理念,以自由貿易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以平等協商深化區域和次區域合作,以開放包容搭建合作平臺、構建朋友伙伴圈。
2022年,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強調要鞏固東盟在地區架構中的中心地位,維護兼顧各方訴求、包容各方利益的區域秩序。中國東盟加快落實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紀念峰會成果,通過《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行動計劃(2022—2025)》,就共同的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合作發表聯合聲明。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正式啟動,為雙方經貿合作注入新的動力。《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實施成效積極,我國同其他12個RCEP亞洲周邊成員國2022年貿易總額達1.7萬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約27%,較RCEP生效前的2021年(1.61萬億美元)增長5.6%。
堅定維護國家利益,對話協商解決分歧。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在臺灣、涉港、涉疆、涉藏等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余地,任何人都不要幻想讓中國吞下損害自身利益的苦果。在臺灣問題上,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旗幟鮮明反對“臺獨”分裂活動、反對破壞臺海穩定的挑釁、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中國內政。
中國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是堅定的,同時通過談判協商妥善解決爭議、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意愿也是真誠的。2022年是《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署20周年,中國同東盟國家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將南海建設為和平、友誼、合作之海惠及各方”。中印邊境局勢總體保持穩定,雙方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就涉邊問題保持順暢溝通。
勸和促談維護和平,雪中送炭共渡難關。中國在地區熱點問題上主動擔當作為,提出“中國方案”,努力探索和踐行中國特色熱點問題解決之道,展現大國責任擔當。中國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實現歷史性和解,帶動中東和解潮,為倡導全球安全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精彩實踐。中國繼續按照“雙軌并進”思路,致力于維護半島和平穩定,通過對話協商推進政治解決半島問題。中國提出對解決緬甸問題的“三個期待”,積極建設性斡旋緬甸問題。2022年3月,中國主辦第三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提出《屯溪倡議》,前不久發布《關于阿富汗問題的中國立場》文件,堅定致力于推動阿富汗問題政治解決,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
在地區國家面臨困難時,中國感同身受,積極伸出援手。去年巴基斯坦遭受歷史罕見洪災,中國傾力相助,第一時間提供全政府、全社會、全方位的援助,向“鐵桿”朋友送去的支持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一。在阿富汗地震災情中,中國成為向阿抗震救災提供援助最多、最實、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同周邊國家團結合作,共同應對新冠疫情、糧食危機和經濟金融債務等問題,友好情誼歷久彌堅。
二、新時代中國周邊外交面臨的新形勢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亞洲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首先,亞洲大局總體穩定。在變亂交織、深刻動蕩變革的世界格局中,亞洲地區總體保持穩定,沒有發生大的動蕩或戰亂,成為全球穩定之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亞洲各國共同愿望和地區大勢所趨,通過對話協商處理彼此間的矛盾分歧是地區國家主要政策取向。地區熱點問題總體得到有效管控并在政治解決軌道上運行,極端主義、分裂主義、恐怖主義得到有效遏制。上世紀50年代,亞洲國家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為處理國與國關系貢獻了東方智慧。過去幾十年,和平穩定成就了“亞洲奇跡”,當下和未來,和平穩定正在和必將成就“亞洲崛起”與“亞洲世紀”。
其次,亞洲治理成效顯著。當前,全球治理失序,發展失速失衡,亞洲國家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成為全球治理高地。地區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總體平穩有序,東亞合作、上海合作組織、亞信等區域合作機制和平臺日趨成熟。去年,多邊議程齊聚亞洲,中國成功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柬埔寨、印尼和泰國分別舉辦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凝聚起團結合作共識,凸顯出全球治理的“亞洲時刻”。地區國家共同應對風險挑戰、提升地區治理的信心更足,能力更強。
第三,亞洲發展勢頭良好。亞洲地區擁有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二的人口,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2022年亞洲經濟體GDP增速約為4.2%,成為世界經濟放緩背景下的一大亮點。多家國際機構調升對亞洲經濟增長預測。2023年和2024年,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預計將達到5.3%和5.2%,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主引擎,貢獻率將達75%。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擘畫中國未來發展藍圖,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理念,亞洲各國也紛紛提出各自發展愿景,有效對接合作、共促地區發展繁榮面臨更廣闊空間。
同時也要看到,百年變局之下,世界并不太平。冷戰思維回潮,霸權主義、單邊主義橫行,大國競爭、陣營對抗加劇,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復雜交織。亞洲地區面臨的風險挑戰也在逐步累積,不穩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地區經濟復蘇和發展步伐面臨世紀疫情、烏克蘭危機外溢風險、國際經濟金融動蕩傳導效應等挑戰,區域合作前景在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中不確定性上升。朝鮮半島形勢持續緊張,阿富汗國內政治和解和重建艱難推進,緬甸問題復雜難解,部分國家之間的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等問題仍然存在,時而凸顯。
特別是,美國為了維護一己霸權、遏制打壓中國,罔顧地區發展實際和人民福祉需求,不斷升溫地區軍事安全合作,復活冷戰思維,推動“脫鉤斷鏈”,在本地區制造分裂對抗,破壞地區合作議程,企圖將亞洲帶入地緣博弈、陣營對抗,重回動蕩沖突戰亂的邪路歧途,給本地區帶來最大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地區國家應當認清美國圖謀,保持高度警惕,堅決予以抵制。
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周邊外交邁上新征程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全黨正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中國滿懷信心地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進軍。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戰略部署,不斷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合作和利益融合,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周邊命運共同體,為地區和平安寧與發展繁榮注入強大確定性和正能量。
我們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攜手周邊國家共建和平穩定的亞洲家園。中國發展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是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時通過自身的發展惠及地區和世界。我們的發展理念中沒有殖民掠奪,沒有侵略擴張,沒有想要取代誰、趕走誰。中國倡導的是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地區國家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客觀理性看待別國發展壯大和政策理念。中國堅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違反市場經濟規律人為“脫鉤斷鏈”,反對拉建軍事同盟推動地區安全“北約化”,反對為一己維霸私利禍亂地區。我們愿同地區國家一道,共同弘揚“萬隆精神”,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以對話彌合分歧,以合作化解爭端,走出一條共商共建共享的亞洲共同安全之路,維護好亞洲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局面。
我們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攜手周邊國家同行現代化之路。封閉的空間只會四處碰壁,開放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當前,我們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是造福中國、利好世界的光明大道。
中國立足當前所處的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將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包容謀互惠發展,以中國新發展為地區和世界提供新機遇。我們愿進一步加強同周邊國家在基礎設施、經貿、金融、醫療健康、新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合作,全面釋放合作潛力,不斷挖潛新的合作增長點,塑造發展新動能,共同繪就百花齊放的人類社會現代化新圖景。中國今年將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我們期待并歡迎周邊國家領導人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為促進開放包容、共同發展持續注入強大動能。
我們將堅持胸懷天下,攜手周邊國家推進命運共同體建設。人類發展進步的大潮滾滾向前,各國走向開放、走向融合是大勢所趨。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在這一進程中,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攜手合作、共迎挑戰、共享機遇是唯一正確選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在領導人戰略引領下,中國已經同周邊多個國家就共建命運共同體達成重要共識,瀾湄六國一致同意建設面向和平與繁榮的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我們將積極落實好已有共識,加強同周邊國家融合發展,深化互利合作,推動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走深走實。
我們將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攜手周邊國家促進地區人文發展進步。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亞洲國家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我們將以全球文明倡議為引領,積極倡導文明多樣性,大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觀,促進地區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努力開創亞洲各國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我們愿同地區國家一道,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亞洲文明展、文化嘉年華、旅游節、藝術節、美食節等活動,積極打造更多亞洲文明多元互鑒、交流進步的平臺,共同提升亞洲文明全球影響力。
隨著新冠疫情逐步緩解,中國同周邊國家人員往來的“雙向奔赴”迅速重啟。今年,中國將舉辦亞洲運動會和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我們期待并歡迎來自亞洲乃至全球的賓客、運動員和中國人民一道共襄盛會。
遠親不如近鄰。新形勢新征程上,中國周邊外交將繼續積極踐行親誠惠容,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誠心誠意同鄰國相處,一心一意共謀發展,不斷開創周邊外交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