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中國的經濟形勢和增長前景分析
王一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經濟體量不斷增大和“溢出效應”逐步顯現,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為世人所關注。過去五年,中國經濟增速在較高水平上逐步放緩,2015年中國GDP增速由2014年的7.3%降為6.9%,國際社會對此高度關注,也有不少人表示擔憂。的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支撐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的內外因素都在發生變化,但無論是從增長潛力還是從經濟轉型取得的進展看,中國有條件保持中高速增長。本文著重就認識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2016年中國經濟走勢和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進行討論和分析。
一、認識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
(一)中國經濟增長進入增速換擋期
討論當前的中國經濟形勢,需要從更長的時間跨度去觀察中國經濟的變化。在經歷了30多年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正在發生階段性變化和系統性調整,這一輪變化和調整有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背景,更重要的也是中國自身在高速增長階段主要變量均衡關系被打破后的主動再平衡調整。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首先表現為增速換擋。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在波動中下行已持續五年多,GDP增速從2010年10.6%逐步回落到2015年6.9%,下降3.7個百分點。若觀察季度增長率,從2010年2季度至2015年4季度,經濟增速在波動中下行已持續23個季度。經濟放緩有全球經濟環境變化等周期性因素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受到內生結構性問題的影響,根本上是傳統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到了需要系統性調整的階段。
進入新常態,依靠廉價要素大規模投入和潛在市場需求集中釋放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發生根本變化。從供給條件看,2012-2015年中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累計減少約1300萬人,人口數量紅利快速消失;土地、資源和環境硬約束進一步強化,綜合生產成本快速提高。從需求條件看,按照可比的國際經驗,城鎮居民戶均住房超過1套,千人擁有汽車超過100輛,“住”和“行”的市場需求會發生明顯,我國分別在2013年和2014年達到了這一水平,房地產開發投資和汽車生產正在從過去兩位數高速增長回落到個位數甚至逼近零增長。傳統動力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減弱,而較長時期內還難以形成與房地產、汽車體量相當、帶動作用相近的新動力。可以說,經濟增速放緩正是內在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反映。
(二)經濟增速放緩符合規律
從國際比較看,過去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增速變化,與日本、韓國在高速增長階段轉換時的表現大體相近。2015年,按現價計算,中國人均GDP略高于7900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約為11000國際元,大體相當于日本和韓國高速增長階段結束時的人均GDP水平。2011-2015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7.8%,與日本、韓國高速增長階段結束前五年的增速大體相當。日本的經濟高速增長在1974年結束,之前的1969-1973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6.5%。韓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大體上在1998年結束,1993-1997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7.4%。通過比較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是一個相對緩和的過程,并沒有明顯失速。
2015年中國GDP增速從2014年的7.3%降為6.9%,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破7”可能會強化經濟下滑預期,甚至出現失速。事實上,7%并不是特別的分水嶺,增速高一點低一點不是主要問題,關鍵要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2015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312萬,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4%,高于GDP增速0.5個百分點,物價水平基本穩定,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應該看到,中國正處在增長階段轉換期,當前的經濟增速并沒有明顯偏離多數機構對中國潛在增長水平的測算。
(三)經濟轉型正在取得積極進展
在增速回落的同時,中國經濟正在向更加依靠內需、依靠消費驅動的增長模式轉型。2015年中國消費增速自1999年以來首次超過投資增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過去五年也一直穩定在50%以上。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用戶,2015年網上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1.6%,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20.9個百分點。服務業比重達到50.5%,未來上升空間還很大,將對改善就業和收入分配產生積極影響。中國已建成大規模、高水平、成體系的基礎設施,比如高鐵運營里程接近2萬公里,相當于全世界運營里程的60%。城鄉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較2000年增加10平方米以上,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分區域看,31個省份當中,有10個省份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這些省份常住人口數量總和超過5億人。上述變化表明,中國在增長階段轉換中并沒有放緩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正在向更高水平邁進。
二、2016年中國經濟走勢分析和展望
(一)外部經濟環境仍有不確定性
2016年中國經濟走勢既受到全球經濟艱難復蘇、新興經濟體增速明顯放緩,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全球貿易持續低迷,美國退出量寬政策、美元延續升值周期等因素的影響,又將在與其他經濟體的互動調整中影響世界經濟。
2016年的世界經濟將難改“新平庸”表現。從最新的國際機構報告看,2016年全球經濟將維持“低增長、低通脹和多風險”態勢。發達經濟體將延續溫和、不均衡的復蘇態勢,增長率略有回升,這主要得益于美國、英國經濟轉暖,以及石油價格下跌和寬松的金融政策。新興市場內部明顯分化,整體增長不容樂觀,受強勢美元和需求放緩等因素影響,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拉美、中東、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結構性矛盾凸顯,增長可能陷入停滯。發達經濟體溫和復蘇有利于我擴大外貿出口,但受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影響,2016年我國外貿增長仍難有明顯好轉。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將削弱資源輸出國已相當脆弱的增長前景。從2012年以來,美元再次進入新一輪升值通道,對大宗商品價格起到抑制作用。在全球產能過剩和科技創新加快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需求難有明顯回升,價格繼續走低的可能性較大。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將導致資源輸出國收入減少,進口大幅收縮,進而影響到我國外貿出口回升。
美聯儲退出量寬和啟動加息仍將是影響全球經濟的重要因素。隨著大量資本從新興經濟體撤離,導致脆弱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貨幣進一步貶值,債務風險進一步顯露。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既受到資本外流、人民幣匯率預期變化的直接影響,又受到其他新興經濟體需求收縮、風險釋放的間接影響。
(二)2016年中國經濟有望筑底企穩
2016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還將繼續釋放,但隨著投資增速逐步趨穩、化解過剩產能實質性啟動和增長動力轉換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有望筑底企穩。
一是固定資產投資有望探底。投資增速一直是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2015年投資增速回落到10%,比上年下降5.7個百分點,2016年將繼續回落到個位數,并將逐步探底。房地產投資增速可能觸底。近兩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大幅回落,2015年僅增長1.0%,比上年回落9.5個百分點,預計201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將放緩到零增長或負增長并逐步見底。制造業投資增速將逐步企穩。受產能過剩的制約,2015年制造業投資僅增長8.1%,比上年回落5.4個百分點,預計2016年還將輕微放緩。基礎設施投資高位回調并逐步回穩。2015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7.2%,比上年下降4.3個百分點。受投資回報率和地方融資能力制約,2016年基礎設施投資將有所回調,但仍將高于公共財政收入增長。
二是化解過剩產能將實質性啟動。在制造業經歷了“井噴式”擴張后,近年來,伴隨經濟增速下行和內外需市場需求不足,產能絕對過剩和周期性過剩同時顯現。以鋼鐵和煤炭為例,2014年,中國粗鋼產能超過11億噸,但產量為8.23億噸,產能利用率僅為74.8%;煤炭產能40億噸,在建產能11億噸,但產量僅為38.7噸。到今年1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已持續47個月負增長,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表明過剩產能拖累工業企業整體盈利水平,必須痛下決心對過剩產能進行“外科手術”式去除。2016年2月,國務院下發了煤炭、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標志著化解過剩產能將實質性啟動,這對改善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信心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增長動力轉換加快推進。隨著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成本上升、約束持續強化,舊動力高速擴張期已經過去,迫切要求從提高要素生產率、優化資源配置效率中挖掘新動力。培育發展新動力,關鍵在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中國新一輪改革將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從而有助于提高經濟資源配置效率。中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2015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2.1%,已是世界上研發投入第二大國。正在推動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將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動能。科技創新將助推中國提高要素生產率,進而提高經濟的潛在產出水平。
綜上所述,2016年中國經濟仍處在探底過程中,在投資增速趨穩、化解過剩產能啟動、新動能加快形成的條件下,本輪經濟放緩的階段性底部有望在2016年出現,全年經濟增長仍可達到6.5%以上,后兩年經濟增速將逐步企穩,總體上呈現L型增長態勢。
(三)需求管理與供給側改革相結合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疊加的結果,但深層原因還是結構性問題。當前,結構性問題主要是供給和需求不匹配、不平衡、不協調,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為供給結構調整跟不上需求結構變化,無效供給過多,有效供給不足;低端供給過多,中高端供給不足。2010年以來經濟在波動中下行的態勢表明,擴大投資需求的邊際作用正在遞減,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宏觀調控必須重視需求管理與供給側改革的有效結合,在做好需求管理,保持總需求基本穩定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推動中國經濟在更高水平實現新的平衡。
需求管理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超越社會承受能力,又不能出現大面積流動性緊縮。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當加大力度,階段性提高赤字率,適度擴大赤字規模;調整中央與地方債務結構,提高鐵路、水利、農村電網、生態環保等重大項目中央出資比例;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稅,推進營改增擴圍。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適度靈活,保持新增貸款和全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適度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沖外儲資金流出;完善利率走廊機制,加強預期引導和管理。
供給側改革要加大力度,重點是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推動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當前,要從化解過剩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入手,摸清底數,把實際情況摸準摸透;明確產能削減目標,加快出臺人員安置、債務處置、資產重組等具體政策措施,消除企業退出的各種制度性障礙,財政和金融支持政策與地方產能核減掛鉤;積極探索用市場化方法出清產能,促進生產要素從低效率領域轉移到高效率領域,從已經過剩的產業轉移到有市場需求的產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三、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分析
(一)中國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保持中高速增長仍具有潛力和條件。
一是國內市場潛力不斷釋放。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購買力增強,國內市場的總體規模加速擴大,消費率將逐步進入上升通道,消費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個性化、高端化、服務化消費特征更趨明顯。特別是隨著中等收入群體的快速成長,旅游休閑、交通通信、醫療保健、養老服務、教育培訓、文化娛樂等服務型和發展型消費比重上升,網絡消費、信息消費等新興消費不斷興起,將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二是人力資本提升空間巨大。家庭規模縮小后對教育的投入大幅增長,政府的教育投入占GDP比重超過4%。中國每年畢業大學生超過700萬人,受過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畢業生超過600萬人,海外歸國留學人員達到30萬人以上,城市25-34歲年齡段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達到34%,接近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為傳統意義上的中低端人口數量紅利向中高端人才質量紅利轉換創造了條件。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提升。近年來,中國科技投入大幅增長,2015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4220億元,其中企業占76%。科技創新取得明顯進展,在高速計算機、載人航天、核物理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前沿性成果,在高鐵、核電、高壓輸變電、移動通信、家電等產業領域進入國際前沿。全球前十大互聯網公司中,中國企業占有四席。“互聯網+”改變了傳統企業生產模式,深化了線上和線下的融合,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或新商業模式日新月異。
四是城鎮化發展還有很大空間。2015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超過7.7億人,城鎮化率達到56.1%,雖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明顯低于人均GDP相近的國家或地區,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有望突破60%。城鎮化持續推進將創造基礎設施和住宅建設的巨大投資需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也將形成巨大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形成強勁的拉動作用。
五是區域回旋空間仍然較大。中國作為一個區域差異較大的國家,客觀上形成了要素和產業發展的互補性,增大了經濟增長的回旋空間,東部沿海地區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可以向內地轉移,使產品的生命周期得以拉長。這種特有的回旋空間,使低成本比較優勢在跨區域產業轉移中延續,并使各區域在不同產業層次上發揮動態比較優勢。
六是深化改革的空間較大。深化改革將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從而提升潛在經濟增長率。雖然相比較于過去,受“利益格局更加復雜多樣”的牽制,推進改革的難度增大,但經濟增速放緩后各種矛盾水落石出,正在喚醒改革的決心。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放寬市場準入和打破行業壟斷,將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二)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的穩定錨和動力源
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6.9%,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根據IMF公布數據,按照可比價格計算,2015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9.8%。過去五年,都保持在20%-30%之間,是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
隨著經濟體量不斷增大,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互動效應空前增強,中國的經濟轉型和政策調整客觀上會形成一定的“溢出效應”。總體上看,中國經濟轉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正面和積極的。
在貿易層面,近年來,中國占全球進口貿易比重沒有下降,中國仍是許多經濟體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國際上有人提出中國經濟放緩拖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事實上,中國2015年原油進口凈增加2712萬噸,谷物進口凈增加1319萬噸,大豆進口凈增加1034萬噸。2015年前11個月,美國、歐盟27國、日本加上中國一共進口商品9.15萬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占比接近17%,與前五年的比重基本相當。
在金融層面,由于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相對于廣泛的貿易聯系,中國與世界的金融聯系并沒有那么緊密。不少國際金融機構也認為,國外金融機構持有的境內人民幣資產規模有限,中國金融市場波動可能帶來的直接影響較小。2015年8月11日中國匯率形成機制調整,以及股市波動,引起全球資本市場的過度反應,這主要是通過預期渠道實現的,與全球經濟低迷環境下形成的悲觀情緒是分不開的。
總之,中國作為一個經濟規模近11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仍將發揮世界經濟穩定錨和動力源的作用。同時,中國正在推進的經濟轉型也將對世界經濟形成關聯影響,其他經濟體也需要適應這種變化并攜手應對,共同開創全球“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