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季刊
對當前中東局勢的幾點看法
華黎明 中國前駐伊朗、阿聯酋、荷蘭大使,中國前常駐禁止化學武器組織代表
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來中東局勢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以ISIS為代表的伊斯蘭極端勢力在中東異軍突起,伊拉克和敘利亞事實上碎片化,埃及失去了阿拉伯世界領頭羊的地位,被沙特、土耳其取而代之,巴以沖突被邊緣化,伊朗迅速崛起。美國在中東欲罷不能,俄羅斯強勢重返中東。中東亂象依舊,只是格局大變。
一、中東格局大變是世界大勢演變的結果
?
1、美國戰略東移。中東是戰后美國投入戰略資源最多的地區。半個世紀高強度、大規模的投入維持了美在中東地區的主導地位。21世紀初世界經濟和政治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加上兩場戰爭和金融危機迫使美國調整它的全球戰略:一是戰略東移;二是限制和減少對中東地區的投入。2009年奧巴馬入主白宮時就制定了“從伊拉克和阿富汗脫身,緩解巴以矛盾和聚焦伊朗”的中東政策。美國試圖在中東以“靈巧外交”,“下放”和“外包”取代傳統的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政策。面對地區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形勢,美既想減少投入又要維持主導地位,這是美國中東政策面臨的最大困惑和糾結。外部控制力的減弱,意味著未來以色列、伊朗、沙特、土耳其等地區大國的爭奪將更加激烈,地區形勢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也將更加凸顯。
?
2、世界能源格局的變化。隨著美國的“頁巖氣”革命,美日益成為世界主要的能源供應方。美國的“能源獨立”,使中東地區的石油貿易格局嚴重扭曲:中東產油國的油氣主要輸往東亞國家,進口的商品也越來越多地來自東亞國家,而美在向地區國家提供軍事和安全保障方面越來越力不從心和三心二意。在這種情況下,石油還必須用美元來定價。這種權利和義務嚴重不對稱的扭曲格局,定將挑戰石油美元的霸權地位。作為世界最重要能源供應地的中東地區,一旦世界能源格局發生大的變化,其對地區形勢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
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和敘利亞戰爭迎來了ISIS勢力肆無忌憚的擴張,在核問題上與伊朗談判妥協又導致以色列和沙特的不滿,在打開與伊朗關系時大大削弱了美沙關系和美以關系。美國在敘利亞一手打巴沙爾,一手打ISIS,均不得手,進退維谷。俄羅斯乘機在敘利亞出手,美俄在烏克蘭之外又展開另一場博弈。
?
當前美俄在中東的這場較量與冷戰期間美蘇爭奪中東勢力范圍的斗爭截然不同。冷戰期間,美蘇都處于“盛勢”,而21世紀的美國對世界事務的掌控力,尤其對中東的主導權在衰退,俄羅斯卷入敘利亞是為了擺脫國內外的困境,出于弱勢。博弈的結果很可能是美俄在中東新一輪的妥協。
?
二、地區大國間的爭奪
?
中東地區自古以來是群雄爭霸之地,伊朗、沙特和土耳其都自視為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傳承者,以色列則是猶太強勢復國的象征,地區國家對主導權的爭奪也從未平息。
?
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民族、宗教和地緣矛盾,決定了該地區的力量對比將始終處于動態的制衡之中。
?
一、遜尼派與什葉派之爭實際上是美國與伊朗之爭。沙特和伊朗分別是遜尼派和什葉派的代表和大本營。二戰結束后34年期間,沙伊相安無事,且都是美國的盟友。1979年革命后,伊朗脫離了美國陣營并與其對抗,中東國家出現了新的排列組合。先前與伊朗一起為美國看家護院的盟國以色列、沙特和埃及轉變為伊朗的敵人。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兩伊戰爭是中東國家重新站隊的標志性轉折,多數阿拉伯國家在美國大力支持下在“遜尼派”的大旗蠱惑下幫助伊拉克擋住伊朗這股“什葉派”禍水。中東長達36年之久的所謂“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實際上是美國與伊朗對抗的衍生物。伊朗的革命政權試圖以一己之力挑戰美國的霸權將美國逐出中東,美國則不能容忍伊朗的伊斯蘭政權。中東各國都被卷入其中。9.11事件和美國發動的兩場戰爭為伊朗提供了十年的戰略機遇期。伊朗利用這個機會不僅發展了核技術,并苦心經營與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的什葉派聯盟,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阿拉伯心臟地帶。2011年當“阿拉伯之春”蔓延到敘利亞時,美國與沙特、土耳其、卡塔爾聯手借機推翻巴沙爾政權。什葉派聯盟在這里發生了斷裂,矛頭直指伊朗。所以伊朗必拼死相救。
?
二、ISIS極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意識形態是瓦哈比和薩拉菲主義。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后,美既擔心伊朗的崛起,更懼怕遜尼派極端勢力的威脅迅速上升。果然,2014年“伊斯蘭國”異軍突起。美之所以對敘發動軍事打擊躊躇不決就是因為美不想為敘遜尼派極端武裝作嫁衣裳。美寧愿讓敘各派相互斗爭,相互抵消,而不愿讓任何一派掌權。沙特是地位復雜的中東大國,既是伊斯蘭教的發祥地,又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意識形態的發源地,還是石油美元的“壓艙石”和美國的盟友。911以后,在反恐問題上美沙的利益不同,態度也發生分歧。美緩解與伊朗關系使沙特的疑慮和戒備陡增,維持了70年之久的美沙同盟的基礎出現了裂痕。美不能容忍沙特在國內鎮壓基地組織,卻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支持瓦哈比派極端組織。隨著美能源自給度增加,美依賴沙特石油供應狀況已經改變,沙特在中東自相矛盾的政策不再符合美利益。在這里,尤其在打擊ISIS的問題上美國與伊朗找到了共同點。
?
三、穆兄會退而不死,世俗主義與神權統治之爭未有盡期。穆兄會是一個有80年歷史的、跨國的老黨,其組織遍及中東各國,反對世俗主義,主張神權統治,激進而不極端。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為穆兄會提供了漲潮的機會,一度在埃及執政,又被推翻。土耳其和卡塔爾是穆兄會最堅定的支持者。“阿拉伯之春”發生后,中東一批“軍人獨裁者”先后倒臺,但美期待的“自由派世俗政權”在中東并未出現。埃及的廣場運動以軍人政變告終,敘利亞變成一場內戰,巴林的街頭抗議被沙特鎮壓,利比亞內戰再起。一場場轟轟烈烈的街頭運動和內戰后,阿拉伯人并沒有解決“向何處去”和“走什么路”的問題。敘利亞、也門和利比亞戰爭還在進行,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一推再推,既使目前暫時穩定的突尼斯和埃及仍未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和模式。為此,中東各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還需苦苦探索,付出戰爭和血的代價。
?
四、后伊核時代伊朗的崛起將改變中東的地緣政治。2013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聯大對伊朗的“雙承諾”歷史性地改變了伊朗36年來被制裁和被孤立的地位,伊朗現政權的生存權得到美國的承認,象征伊朗主權的和平利用核能權利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伊朗的外長與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德國外長同桌談判,并與美國國務卿進行長達數十小時的面對面對話。這是伊朗正在崛起的象征,談判本身不僅徹底改變了伊朗“國際棄兒”的形象,也大大提高了伊朗的國際地位。聯合國安理會已通過決議取消了對伊朗的制裁,一旦核協議在美國會獲得通過,伊朗不僅可獲得一千多億美元的資金,恢復石油的正常出口,而且伊朗將迅速成為世界上投資熱門的市場。擁有特殊戰略地位、世界第三石油資源和人口人才優勢的伊朗一旦融入全球化體系,經濟起飛指日可待。
?
美伊關系緩和以及伊核協議的簽訂是中東地區具有分水嶺意義的歷史事件,在后伊核時期,美國將以最低的代價維系它對中東局勢的主導權,減少以色列和沙特對美國中東政策的掣肘,將伊朗推上反ISIS戰爭的第一線。以色列、沙特退潮,伊朗漲潮是必然的趨勢。
?
三、油價下跌影響下的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和伊朗
沙特的形勢堪憂。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沙特若維持當前財政政策,受國際油價重挫拖累,五年內財政資產將有耗竭之憂,IMF 10月21日出爐的報告預測,沙特2015年的預算赤字將擴大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以上,2016年的赤字比率將是19.4%。沙特為支撐財政,政府已計劃縮減支出。沙特8月底凈外國資產縮水至65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15萬億元),是兩年多來最低水平,且連續七個月下降。沙特遇到困難的根本原因是:
?
1、世界經濟在后危機時代的放緩。世界經濟走勢放緩是后危機時代修復過去經濟危機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將持續很長時間,因此靠經濟增長拉動國際油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特別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對原油需求增長預期有很大的降溫作用。
?
2、國際大宗商品下跌和美元強勢。美元走強,國際大宗商品下跌都是較長期的趨勢,所以國際大宗商品未來很長時間都難以緩過勁來,沙特面臨的嚴峻形勢短期內也很難過去。
?
3、過度的開支。沙特的財政開支龐大,軍費開支這一項就占GDP的10%以上。沙特的軍費2014年高達808億美元,超過俄羅斯列世界第三。這種開支在油價大跌、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是難以承受的。?
?
然而,問題在于,現在中東局勢越來越嚴峻,沙特軍隊的戰力又不敢恭維,結果是大筆的軍費投入在戰場上見不到效果,同時因為國家安全形勢的惡化而又不能大幅縮減軍費開支。這種形勢將持續惡化。
?
整個GCC國家的情況都不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報告預測,在5年或更短時間內,中東一部分產油國將用光現金,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沙特阿拉伯、阿曼和巴林。
?
IMF估算,僅2015年,低油價就將令中東地區財富蒸發大約3600億美元。隨著油價從去年的每桶100多美元回落至45美元左右,一些中東產油國開始被迫動用壓箱底的應急資金。
?
IMF認為,作為世界最大產油國,沙特財政要實現預算平衡,需要油價上漲至每桶106美元;而沙特幾乎沒給油價連續5年維持在每桶50美元這種情況準備足夠的財政緩沖。而伊拉克幾無財政緩沖,而且依然纏斗在與“伊斯蘭國”的戰事中。據IMF,巴林同樣承受不小的財政壓力,可能在5年時間內失去所有選項。巴林已經負債運轉,且連續數年背負財政赤字。科威特、卡塔爾和阿聯酋等國家對低油價困難期的準備更為充分,因為這些國家趁高油價時期囤積了足夠石油收入,可以挺過數十年低油價行情。GCC各國削減開支勢在必行,其中除了軍費,巨額的國民福利是主項。海灣各國政府如著手減少國民福利無異于政治上的自殺。
?
對美國而言油價持續下跌的后果十分嚴重。如果沙特用盡7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就意味著如此巨額的美元資產全然散貨,也意味著石油美元周期的逆轉。沙特將失去石油美元“壓艙石”的地位,直接威脅美元的霸權地位。
?
與沙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去這些年一直不如意的伊朗好日子來了。由于今年7月份與美國在伊核問題上達成和解,伊朗經濟上被西方松了綁,西方的一些投資進入了伊朗市場,世界銀行甚至預測伊朗的GDP增速在2016年有望達到5.1%。IMF預測,對于伊朗而言,實現收支平衡的油價是每桶72美元,能夠挺過不到10年的低油價行情。這一前景似乎比其他鄰國樂觀,但仍要看西方取消對伊制裁和伊核協議執行的具體情況。?
?
此外,與沙特在開支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朗軍費開支2015年在增長32.5%的情況下才達到100億美元。但與沙特相比,伊朗的軍力一點都不弱,甚至某些方面要遠遠強于沙特。更為重要的是,伊朗的裝備不少可以自己制造。
?
一方面由于政治經濟的松綁,另一方面因為軍事開支的增加,在2015下半年伊朗非常活躍,現在正與俄羅斯、伊拉克和敘利亞構建中東的“什葉派之弧”。很明顯,伊朗的影響力是在加速擴張的,經濟是在快速向好的。而且,由于對伊朗的制裁解除,伊朗對外石油出口會增加,所以伊朗對經濟危機的體會將因出口的增加而被一定程度上抵消。伊朗的崛起已不可阻擋。
?
五、美俄在中東的博弈
?
冷戰結束后,俄羅斯退出中東,為美國創造了稱霸中東的黃金十年。9.11和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后美國開始衰落。2009年奧巴馬入主白宮后又積極策劃美國從中東“退場”。然而,伊朗的崛起、敘利亞戰爭、ISIS的迅猛擴張和阿富汗塔利班問題的難解拖住美國的后腿。正當美國在中東欲進不能、欲退不得的時候,俄羅斯突然在敘利亞出手,高調重返中東。大規模空襲背后展現了俄從內到外驚人的設計,目的是消除禍患、制衡對手、保住要地、奪取地位、暗度陳倉和經濟解困。俄羅斯此次行動既不是要幫助阿薩德全面“收拾舊河山”,也并非要蕩平“伊斯蘭國”,更不是與美國和北約“血拼到底”從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其實質是有進有退、軟硬結合、一箭多雕、以斗爭求妥協的精細算計。
?
但俄以其虛弱之身,怕只能短期內氣勢如虹。從國家實力而言,今日的俄羅斯與昔日的蘇聯已不可同日而語。軍事上,俄美之間的戰略平衡早已不復存在。經濟上,除了一些特定的軍火貿易外,俄羅斯同中東國家的經貿、投資、金融聯系非常有限,而美國則可以憑借對全球能源、金融、貿易等戰略影響力,對中東國家施加更加廣泛和持續的影響。此外,兩次車臣戰爭不能不讓俄羅斯心有余悸,國內的民族宗教因素將極大掣肘俄羅斯在中東的行為能力。
?
奧巴馬堅守“不做蠢事”的信條,在俄羅斯強勢出擊之際,美國的策略是避其鋒芒。?
多重力量博弈下,未來以敘利亞問題為焦點的中東大國關系可能呈現出以下圖景:
?
首先,俄軍將幫助敘利亞政府軍一定程度上收復失地,但不可能恢復對整個敘利亞的完全控制,巴沙爾政權不會被迅速推翻,它或將與其他勢力一起割據敘利亞不同地區,作為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參與到敘利亞未來的政治調解進程之中。
?
其次,俄美之間危機管控式的兩軍接觸與對話機制可能恢復或者建立,但這并不意味著俄美關系的系統性“重啟”。在美國看來,俄羅斯對外政策的“不確定性”和軍事行動的“不專業性”正給地區和國際安全帶來難以預測的風險,因此美國對俄的戰略壓制不會放松,相反會進一步提升。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也將對俄采取“邊走邊看”策略,不會輕易相信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的“合作”態度,對俄羅斯的制裁也不會輕易解除。
?
第三,在對待俄羅斯的問題上,歐洲同美國的落差開始拉大。預計,在明年對俄制裁到期后,歐盟有可能逐步放松對俄制裁。
?
第四,國際石油價格盡管因緊張的地緣政治氣氛會出現短期上漲,但幅度不可能太大。這是由于目前國際石油市場仍處于供過于求的態勢,而伊朗核協議的落實將讓石油供應進一步上升。盡管美國的部分頁巖油氣生產近期暫停,但一旦油價高于60-70美元,很多油井將重新投入生產。
?
第五,俄羅斯的大國地位不會因敘利亞行動而迅速回升。與以往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大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并確定國際秩序的時代不同,當前大國之間戰略博弈的實質是全方位的綜合國力競爭。新型大國戰略競爭的結果不僅取決于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更取決于它的科技創新力、文化吸引力和制度的彈性與活力。但俄羅斯近年來更多的還是把國際戰略競爭的重心放在地緣政治和軍事領域。實際上,俄羅斯在大國戰略競爭中存在不只一塊“短板”,經濟結構失衡、金融自主性低、對國際油價的過度依賴等都極大限制了俄羅斯的國際戰略影響。俄羅斯長期形成的“慢性病”不可能用空襲敘利亞這一劑“猛藥”迅速全面地治愈。
?
俄羅斯的介入刺激了美國和歐洲,形成了對ISIS圍毆的局面,ISIS絕地反擊,跳出敘利亞和伊拉克,以其擅長的恐怖主義手段打擊俄羅斯和法國。發生在埃及上空的俄羅斯民航飛機空難和巴黎的有組織爆恐事件就是ISIS策劃的,迫使美、俄、歐在兩條戰線上與其作戰。法國“黑色星期五事件”促使美、俄、歐在敘利亞問題上擱置爭議,加速達成妥協,俄暫時成了贏家。
?
六、中國的中東戰略
?
中東對于中國的戰略意義不僅僅是能源,中東對于中國意味著,對中東的大規模投資和卷入中東國家的工業化;能源運輸通道(蘇伊士運河、亞丁灣、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控制和安全;西部邊疆的穩定。
?
為此,在新世紀,中國必須確定自己在中東的戰略利益和目標。這就是爭取在中東較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真正成為對中東和平與穩定負責任的大國,從而確保中國的能源安全、西部邊疆的安寧和減輕在東海和南海的戰略壓力。為此,中國應在外交中重新定位中東,不吝惜投入外交資源,有所作為。
?
當我們討論中國的中東戰略時,有一個問題是無法回避的。這就是韜光養晦政策與做負責任的世界大國之間的關系。因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是要有所擔當的,不擔當就沒有話語權。在中東,中國若想繼續超脫對自己不利。
?
1、中國在中東的問題上將進一步發聲和加大投入。在世界各大國中,中國在中東外交中是后來者、被動的參與者、有時甚至是旁觀者。但是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和與其他大國互動的加深,中東作為世界上地緣戰略資源和自然資源最富集的地區,其價值和重要性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引起中國決策者們的重視。
?
首先,中東是世界上熱點問題最集中、各種外交矛盾斗爭最激烈的地區,是宣示中國外交基本原則,樹立中國尊重主權、反對干涉、維護和平、主持正義的國際形象,提升中國外交軟實力的絕佳舞臺。?
?
其次,中東是中國保證能源安全的必爭之所,也是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的機遇之地。
?
第三,中國國力的上升和大國博弈的加劇,使中國可以也必須加大對中東的投入。美國既想從中東脫身又不能舍棄中東的做法也必將牽制和延緩美國的戰略東移的步伐。
?
第四,地區國家對中國將更加倚重。未來十年,全球力量對比東升西降的大勢將更加明顯,中東國家普遍看重中國的發展潛力,把中國視為開拓國際空間、平衡傳統大國影響、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在中東地區原有力量被打破的背景下,他們的東向戰略在未來十年將更多地從意愿轉化為行動。
?
2、中國對中東投入的增加將是一個漸進和摸索的過程。
?
首先,這個過程有賴于中國自身認識、能力、手段的不斷提高。從認識上講,中國外交要克服傳統的對中東的“超脫外交”和袖手旁觀的慣性。如同大國要走向海洋一樣,中東是大國外交的必修課,中國要走向世界必須經營中東。從能力上講,中國自身國力仍處于將強未強的“戰略爬坡”階段,利益的不斷延伸與實力之間的矛盾仍繼續存在,中國要在中東擁有一份話語權,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手段上講,中國的中東外交要解決缺少安全支撐、金融安排和支點國家的短板。
?
其次,這個過程也需要外部因素的推動。比如,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明確態度(三次否決)就與此前利比亞局勢的發展與美戰略東移的大背景是分不開的。
?
3、中國不會去填補美國退離中東的真空,但是應該充分利用中東石油最大買家和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增加對中東問題的話語權,推動“一帶一路”在中東的擴展。首先,中國與美國在中東既有斗爭也有合作,但應避免正面對抗。中國不是冷戰時期的蘇聯,中美之間不應也不能是零和游戲,在中東亦如此。美國力不從心,它在中東式微是不可抗拒的趨勢。但是中國經營中東平臺不應以擠壓美國傳統勢力為目標。其次,中美在諸多中東問題上存在矛盾,其中外交理念的不同大于利害關系的沖突。中國在中東涉足尚淺,仍有相當的發展空間,遠未觸及美國在中東的主導權。第三,中美在中東尚有妥協空間。
?
未來十年中東仍將是持續動蕩和群雄爭霸的局面,中國應該、也可以在中東有所作為。